第143章 改宗室之弊(2 / 2)

他甚至忘了身处乾清宫,失声惊呼:“这……这如何可能!求桂侄儿、鼐铉侄孙他们……怎敢?怎敢做下此等悖逆之事?”

他猛地抬头看向朱由校,声音带上了一丝慌乱,“陛下,此中……”

“皇叔,”朱由校的声音异常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供词、物证、往来账目皆在此,更有边军口供相互佐证。铁证如山,容不得半点侥幸。

昔日辽东建虏铠甲刀兵日利,屡败我军,其中可有这些‘皇亲国戚’资助的锅铁、硝石?万千边军将士的血,有多少是死于自家人递过去的利刃?”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字字却如重锤,敲在瑞王和每一位大臣心上。他直接将战场的失利与后方走私挂钩,将其定性为“悖逆”。

瑞王朱常浩喉头滚动,再说不出半个反驳的字,颓然坐了回去,汗水浸湿了亲王常服的内襟。他知道,皇帝没有株连整个晋、代两府,已算克制。

接下来,朱由校简明扼要地宣布了对晋商及涉事宗室的处置决定,从凌迟魁首传首九边、公开斩决亲族直系,到削籍发配、没收巨产,每一句都带着冰冷的血腥气。

殿内陷入更深的沉默,阁老和重臣们互望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神色,如此酷烈手段,若在平日,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御史的弹劾奏本怕要淹了内阁。

然而,现在面对那触目惊心的通敌罪证、堆积如山的资敌粮械、几乎等同于朝廷数年岁入的走私暴利……谁又能说这惩罚过了头?

皇帝只株连未扩大至九族,在朝臣看来,竟隐隐觉得已是网开一面!

短暂的死寂后,朱由校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依旧面色苍白的瑞王身上:

“诸位爱卿,皇叔,逆案虽令人发指,然此案不过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所露出的,是我大明沉疴百年之疾——宗室之累!”他拿起那份魏忠贤汇报的宗室人口耗粮清单,

“光是在册的宗室子弟就有二十五万,更不要提未入名册之人,岁耗近半国赋!此非祖宗恩养之福,实是累卵悬于国鼎之上;再不改制,不待外寇,社稷将自溃于内!”

户部尚书毕自严再也按捺不住,他上前躬身奏曰:“陛下明鉴!天下财赋自有定数,宗室耗用日增一日,边饷欠发,官员俸禄折钞,漕粮损耗日重,陕西等地连年荒旱,赈济之粮尚无处筹措…!”

他抬头,目光灼灼地望向皇帝——或者说,是望向皇帝手中那张决定巨量财富流向的清单:

“今山西逆案所抄没之现银、粮秣…恳请陛下圣裁其中部分,充为国用,以解燃眉之急!户部愿立军令状,必锱铢必较,善用之!”

他点到即止,未敢直接索要,只是为皇帝立下保证。

朱由校深深看了毕自严一眼,这位历史上为大明财政呕心沥血、甚至因无力回天而殉国的能臣,其急切是真实的。但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所有人:

“毕卿所虑,亦是实情,此事稍后再议。况且此案巨资固然可解一时之困,但宗室之弊的根本不除,朝廷永远是拆东墙补西墙!”

“今日,召皇叔与众卿至此,便是要一举根除这颗缠绕社稷百年的弊政,为大明…也为宗室子弟,寻一条长治久安之生路!”

最新小说: 抄家?激活军火库后,我杀疯了 我的抖音通万朝,老祖宗兴奋麻了 大虞第一驸马爷 大宋的智慧 三兴大汉:从汉灵帝的侄子开始 手眼通天 乱世悍卒,先抢大将军花魁娘子 穿书成弃妇,反手搬空夫家去流放 烽火重燃:玉微归 侍女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