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65章 上元佳节夜,义军破凤阳

第265章 上元佳节夜,义军破凤阳(1 / 2)

就这样,马科安安心心地留在了剑州大营,过上了规律而又充实的日子。

白天,他跟着董二柱巡视校场,观看士兵操演军阵;

晚上则是一头钻进王五主持的学堂,捧着那本纲要,听他仔细讲解里面的条条框框。

马科看得仔细,听得认真,生怕遗漏半点,心中的忐忑也渐渐消失。

可他这边在悠闲地“进修”,远在汉中的洪承畴,心情可就没那么美妙了。

时间一晃,快大半个月过去了。

派出去联络云贵明军的马科一行,如同石沉大海,连个消息都没传回来。

洪承畴端坐在署衙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看着一旁的邓阳,目光锐利:

“邓阳!”

“马科那边,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听他开口,守在一旁的邓阳立刻躬身应道:

“回督师,还没有消息传回来。”

他的脸上堆满了无辜和担忧。

“卑职派去接应和打探的几拨精干人手,也都也都断了联系。”

“卑职也有些纳闷儿,先前商队往来川北,虽说路途艰险,但总能回来报个信。”

“可这次却邪了门,进去了就再也没有消息。”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洪承畴的脸色,继续分析道:

“您看,会不会是贼兵知道咱们大军云集汉中,于是把商道彻底给封死了,只准进不准出?”

“现在蜀地乱成了一锅粥,贼兵四处出击,再加上下面的刁民趁机作乱”

“马游击他们又没带武器,几十个精壮汉子,在贼兵眼里,那可都是上好的劳力,甚至是现成的兵员!”

“万一万一马游击被贼兵裹挟了去,或者.”

邓阳话说一半,没把“抓了”或“杀了”说出口,但其中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

洪承畴只觉得一股烦躁直冲脑门。

他千算万算,没算到会是这么个局面!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马科办事一向稳妥,怎么会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邓阳见状,试探着询问道:

“督师,那现在.咱们是继续等?还是.强攻?”

洪承畴沉默了,他实在不敢强攻蜀道。

手上这三万多人,是他现在最大的本钱,填进去容易,再想拉出来可就难了。

沉思良久,他才疲惫地挥了挥手:

“再等等吧,再等一个月看看。”

“说不定云贵那边路途遥远,马将军刚到,还在联络。”

他这番话,像是在说服邓阳,更像是在说服自己。

既然洪承畴决定暂时按兵不动,那湖广的卢象升也只能跟着等。

可他们两位按兵不动,有人却率先动了起来。

湖广西部的深山老林里,被卢象升追得如同丧家之犬的一众义军首领,敏锐地嗅到了战局变化。

“不对劲!卢阎王的兵,好像松了?”

罗汝才脑子转的飞快,头头是道地分析道,

“以前明军像疯狗一样追咱们,现在倒好,都缩在山口外面,跟乌龟似的,只围不打!”

“我估摸着,肯定是外面出了大事,把明军主力给调走了!”

众人眼睛一亮,都觉得他言之有理。

再说了,被围在山里啃野菜的日子,他们早就受够了!

“干他娘的!”

“冲出去!”

张献忠一拍大腿,眼中凶光毕露,

“老子可不想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饿死!”

一番商议后,几位首领决定兵分三路,从山中突围,重新进入河南、陕西地界。

罗汝才、张天琳、蝎子块等人目标明确,走渑池,穿陕州,过潼关,杀回陕西老家。

高迎祥、刘国能、贺一龙等人则是选择走均州、襄阳一线。

他们的目标是湖广一带,比如相对富庶的德安府和黄州府,高迎祥甚至还打算到南直隶转转!

而张献忠、马守应、张一川等人,则想沿着邓州、南阳一路向东,直奔河南的开封府和归德府。

几人同样也瞄准了南直隶这块大肥肉。

就这样,崇祯七年冬,三路大军同时出动,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突破明军的封锁。

此时,负责堵截贼兵的是河南巡抚玄默和陕西巡抚李乔。

他俩面对起义军的三路突围,可谓是焦头烂额,恨不得得把自己劈成八瓣来用。

陕西的三边主力,都被洪承畴抽调到了汉中,陕西巡抚李乔手里只有一万人左右。

其中,大部分人马还得停在固原,时刻防备青海那帮虎视眈眈的蒙古部落。

偌大的关中平原,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地带。

罗汝才、张天琳等人的队伍,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一头闯进了空虚的关中。

然而,关中早已不是昔日的膏腴之地。

连年的天灾,朝廷无止境的加派,再加上各路官军流寇的反复蹂躏,早已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罗汝才等人想象中的粮仓,如今只剩下一片白地。

眼看在陕西刮不出油水,罗汝才和张天琳带着数万饥民,直接一个掉头,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隔壁的山西。

河南巡抚玄默的处境更惨,他一个人只有五千兵马,却要面对高迎祥和张献忠两路大军的冲击。

玄默也算是拼了老命,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围追堵截。

可高迎祥身为各路义军名义上的“盟主”,麾下还是有不少能征善战的老营精锐。

面对玄默仓促组织的防线,高迎祥等人轻松便突围了出去,一路捅穿了整个襄阳府。

但襄阳城城高墙厚,他们一时半会儿啃不动,于是只能绕开这个硬骨头,借道德安府,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汝宁府。

河南地界,此前曾被左良玉带着官军狠狠“梳理”了一遍,匪患基本已经平息。

可听闻张献忠、马守应等人重返河南后,各地的百姓们又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了义军。

张献忠与高迎祥等人在河南短暂汇合后,轻而易举地便攻破了凤阳府的西北门户——蒙城。

蒙城一破,大明朝的“龙兴之地”中都凤阳,便暴露在了义军的兵锋之下。

就在两支义军研究怎么攻破凤阳时,凤阳巡抚杨一鹏和守陵太监杨泽适时地送上了助攻。

他们竟然把看守皇陵的守陵军给逼反了!

凤阳作为龙兴之地,在明代地位十分特殊,这里埋葬着朱重八的爹娘,朱五四和陈氏。

当年寒酸的坟头,被修成了占地广阔、殿宇森严的明皇陵。

而朱元璋早年出家混饭吃的皇觉寺,也被扩建得金碧辉煌,成了皇家寺院。

自打朱元璋开国后,凤阳就被定为了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这里有数以万千的宫殿阁楼,葱翠雄伟的山林,养尊处优的官员,被圈禁的高墙罪宗、守陵太监,以及无数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凤阳百姓。

对凤阳的百姓而言,这所谓的龙兴之地,实打实是座人间地狱。

明初时期,朱元璋为营建中都,征发民夫百万,耗资无算。

无数百姓累死、饿死在工地上,可最后还是没能修成中都。

到了明末时期,内忧外患,朝廷财政崩溃。

而作为帝乡的中都,更是赋税繁重,名目繁多的“陵寝维护捐”、“中都协济银”压得百姓根本喘不过气。

再加上土地高度集中,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勋贵、宗室和寺庙手中,普通百姓只能沦为佃农或流民,朝不保夕。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可谓是唱尽了凤阳百姓的血泪。

而到了崇祯年间,守陵太监杨泽的倒行逆施,更是将百姓逼到了绝境。

他仗着内监的身份,垄断了凤阳的军政大权,把“陵寝维护”当成了搜刮地方的尚方宝剑。

杨泽指派手下,不断向凤阳的商户、百姓加征所谓的“陵捐”,税额之高,令人咋舌。

他甚至连守陵士兵那点可怜的饷银也不放过,以至于“商民苦之,军士冻馁”。

杨泽的亲信爪牙,如指挥使侯定国之流,更是心狠手辣。

这厮对于交不出钱粮或者稍有反抗的百姓、士兵,动辄施以酷刑折磨,甚至杖杀无辜,军民们对其是恨之入骨。

催逼时,这狗东西甚至总结出了经验。

“一不予则系累其颈,再不予则倒悬其躯,三不予而妻子者易于他室内。”

然而,就算是祖坟百姓的哀嚎上达天听,也极少能得到大明天子的同情,更别说是朱由检了。

崇祯四年,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拜皇陵,亲眼目睹了凤阳的惨状。

这位还算有点良知的官员,曾上书崇祯,仔仔细细地描述了凤阳的情形:

“……凤阳百姓一遇水旱,弃之敝履,擎妻担子,乞活四方。而户口既已流亡,逋赋因之岁积,催征则绝其反顾,招集又疑为空言……”

他恳求皇帝看在祖宗陵寝的份上,减免凤阳的赋税,给百姓一条活路。

然而,身为大孝子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这份血泪奏折,只是冷漠地批了几个字:

“知道了。”

“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

他竟然就这样轻飘飘地搪塞了过去。

皇帝不是没给凤阳拨银子,朱由检每年拨给凤阳的不下万数。

可这些银子,全都用来供养那些被关在高墙里的宗室罪人了,怎么可能花在一帮泥腿子身上?

最新小说: 修仙模拟器 两宋英雄传 没人告诉我她是女帝啊? 夫君的遗腹子自带口粮 和闺蜜嫁进侯府吃瓜看戏(穿书) 文武悍卒 大楚悍卒 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 黄袍加身 逍遥紫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