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张介宾和吴有性在小声探讨医术,张介宾还很不客气的从朱慈炅的小书橱里找到了进献版的《本草纲目》,这个可比南京私印版的《本草纲目》少了很多错别字。
这本被朱慈炅的皇曾祖束之高阁的原版《本草纲目》,被朱慈炅下令大规模刊印,目前还处在校稿阶段。
邱致中申请从北京司礼监和国子监调了不少人和机器南下,但人刚到又有新任务。这校对已经校了很久了,依然遥遥无期,现在天下还是就此一本。
朱慈炅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在笔记本上回忆记录***蛙岛土地改革的措施,很明显这个措施更适合大明,但就是这个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前进了一大步的政治疯子。
朱慈炅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那怕仅仅是在应天府施行,也必然影响全国。“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自己的军事实力还不够啊。
不过单单“减租减息”应该刺激还不算大,收回亲王和勋贵的土地后施行“官田放领”,才会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朱慈炅非常担心这会引爆大明,他觉得应该温水煮青蛙,先慢慢形成事实,再上升为国策。他改用朱笔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重启三年正式施行”。
朱笔刚落,刘一燝就领着一群人进来了。
“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位名医大礼参拜,朱慈炅和颜赐座,御书房内重新排定坐次。
刘一燝一身蟒袍赐服微闭双眼,靠坐在首席,眼神中有些疑惑。看小皇帝神态,似乎不像是任太后生病。
张介宾以无品无级的天工院行走,领衔众名医,位居次席。他神情有些严肃,因为他清楚小皇帝召见名医的目的。
王肯堂身着绯色云雁官袍,堂堂正四品官员,坐在了张介宾之后。在座就数王肯堂年纪最大,他已经递交了致仕的文书,北京还没有来得及批准,没想到会遇到大疫,还有机会真正陛见。他目光沉稳,虽有礼遇,但也严守臣礼。
李中梓也有刘一燝送的青色官袍,紧随在王肯堂之后。
他刚刚四十岁,不过是官宦世家,父辈更能和刘一燝这样的大佬攀得上关系。李中梓的伯父曾在刘一燝父亲手下做事,与刘一燝的兄长算是同年,两家倒也称得上世交。
不过,李中梓没有考上科举,只能研究医术,倒也小有名气,早早混了个御医的名头,回乡借此收徒不少,有些开宗立派的企图。
刘一燝召他来南京,反而把他搞得有些左右为难了,不知道要走仕途还是继续医道。他坐在御书房的赐座上,脸上还是有些掩饰不住的激动的。
赵献可身上并无官职,可吴有性的十品官连官服都没有,他以后辈姿态坐到了最后。
赵献可比张介宾略小几岁,他同样是研究温补学的大佬,与张介宾某些理念甚至不谋而合,有人以张赵并称二人。
他奉勤王诏而来,倒是没有入仕的企图,只想着看能不能为南京大疫帮上忙,纯粹只想多救点人。
陛见这事,赵献可很是平静,三岁娃娃顶得了什么事?早点给老夫安排工作,早些上手救人,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求用。
待众名医坐好,田维章和吴良辅分别给他们上茶,朱慈炅吩咐刘应坤。
“你出去看看,翁中书在忙,就把他身边的小秀才叫进来做记录。”
李世熊差点站不稳,心情激动的准备笔墨纸砚,居然坐在了朱慈炅侧后,原本给房袖准备的位置上。御书房开始设置的书桌,新装修后搬出去了,只有房袖坐位前有张桌子,原本是放果盘茶水的。
“大明御前医疗工作会议”在朱慈炅喝了一口竹叶泡开水后正式开幕。
“吴医生,将你关于刘娥的诊断情况通报给诸位名医吧。朕要听取诸位的独立判断,以为参考,决断防疫事务,请诸君务必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