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公知道禁卫统领是担心宣和帝要查验,便跟禁卫统领打包票,说是处置的时候可以有禁卫军在旁观看。
后来,前去查验的禁卫军向统领复命的时候,带着满脸郑重其事,绷着一张脸,仿佛受到了惊吓一般对统领说:“千万不能得罪内监。”
禁军统领深以为然地点头。
*
当初礼部给新帝提供了几个年号,而新帝直接就挑了个“牵复”,取的也是“牵引回正道”的意思。
异星见,天失其常。
地震,地失其常。
……
这一年间,出了这么多的事,可不就是“失常”了吗?
“牵复”就正正好了。
而且,京里人口失踪的案子,可不止怀阳府尹在查,当初的赤几王,现在的牵复帝也查过。
怀阳府尹是直接被宣和帝勒令不要再往下查了,但牵复帝毕竟在宫里宫外都有人手,一查就查到了宣和帝头上。
这个“牵复”,也算是为了这件事取的。
牵复帝的想法与越国公一样,“宣和帝用活人炼丹”,那是个明摆着的亡国之兆。也正是以为宣和帝不仁,上苍才会连降灾祸。
宣和帝已经驾崩了,这件事也就只能随着宣和帝的驾崩而长埋地下。
周行王生活作风奢靡的事都能被人拿来做文章,更遑论是宣和帝数十年来以活人炼丹,纵容人贩子拐走孩童这样骇人听闻的事。
本来朝廷就已经岌岌可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就不剩多少了,这样的一件事再被爆出去,根本不需要叛军做什么,百姓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将皇室淹死。
而昭瑾翁主的事,牵复帝也查了个一清二楚。
尽管心里是同情五翁主的,但身在皇家就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身不由己。
昭瑾在前往雅砻和亲的路上落水,那个时候就不该再回京。不拘他是躲起来隐姓埋名,还是偷偷给宸侧君递消息都好,只要不回京,命都还保得住……
不过,德音王因为昭瑾翁主向牵复帝投诚、企图揭露宣和帝的恶行,从而令宣和帝遗臭万年的事,牵复帝并不知情。
毕竟,德音王并没有向牵复帝提到过昭瑾翁主的事,也没有在牵复帝面前表现出选宣和帝的憎恨。
牵复帝是一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人,这点就与宣和帝有着很大的不同。
宣和帝会为了求长生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牵复帝也会为了维护大周的统治而将宣和帝炼丹的事隐藏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