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五,长安的雪刚停,朱雀街两侧的邸报栏前已围满了百姓。
驿站的驿卒刚将新刊的《大唐邸报》贴上墙,墨迹未干的标题便吸引了众人目光。
“吐蕃私通阿拉伯,谋逆不臣,朝廷将兴义师伐之。”
下方盖着东宫与中书省的朱红大印,字字如炬。
邸报开篇便引文成公主从吐蕃传回的密信,以朱砂小字抄录其中“阿拉伯赠精铁五十担,盟约待签,欲共制安西”之语,接着罗列吐蕃三大罪状。
其一,背弃和亲盟约:陛下以文成公主和亲,赐织机、稻种,盼唐蕃永好,然吐蕃暗与阿拉伯勾结,私订盟约,实乃“以怨报德,背信弃义”。
其二,威胁安西疆土:吐蕃在勃律筑堡增兵,截断西域商路,纵容部族毁焉耆水渠,致大唐农技官所教稻苗枯死,“视大唐教化如无物,视边民生计如草芥”。
其三,勾结外敌谋逆:阿拉伯帝国灭波斯后虎视中亚,吐蕃与之私通,“欲借异域之兵,扰我大唐西陲,此乃通敌之实,谋逆之举”。
文末以太子李承乾名义发声,言辞恳切却字字铿锵:“大唐以仁治天下,以义待万国,然仁非无锋,义不容欺!吐蕃负我朝恩,结外敌以窥疆土,若不严惩,何以安西域?何以告边民?今兴义师,非为拓土,实为伐不臣、护商路、保民生,望举国同心,共讨逆贼!”
落款处,除东宫印信外,竟还有李世民御笔亲批的“准奏”二字。
邸报刚贴出半个时辰,朱雀街便炸开了锅。
卖胡饼的老汉举着擀面杖念叨:“我说吐蕃怎么最近不安分,原来勾搭上阿拉伯了!当年公主嫁过去带了多少好东西,他们竟敢忘恩负义!”
穿儒衫的士子围在一起议论:“《春秋》有云‘夷狄无信,不伐无以立威’,吐蕃私通外敌,实乃自取其祸,朝廷此举,名正言顺!”
西市的波斯商人也聚在邸报前,用生硬的唐话对译语官道:“阿拉伯人占了我们波斯的土地,又想勾吐蕃害大唐,他们要是赢了,西域商路就全完了!我们支持大唐,愿意捐骆驼运粮草!”
连街角玩耍的孩童都跟着大人喊:“打吐蕃!打不臣!”
东宫书房内,李承乾看着内侍递来的市井舆情汇总,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这份邸报是他与房玄龄、魏征反复斟酌的结果。
既以文成公主的密信为铁证,又引李世民御批增强权威性。
既列罪状师出有名,又强调护商路、保民生,将战争与百姓生计绑定,让寻常人都明白,此战非为帝王野心,实为守护家园。
“殿下!”杜荷兴冲冲闯进来:“西市商户联名上书,愿捐钱十万缗助军;陇右的牧户说要献良马千匹;连江南的茶商都说,要多运茶叶去安西,给将士们提神!”
赵节也跟着禀报:“户部刚接报,各地粮草正通过运河、驿道向河西集结,沿途百姓听说运的是讨逆粮,都主动帮忙推车,连脚夫钱都少要一半!”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感慨:“殿下这招邸报昭告太高明了!往年用兵,百姓多忧劳役,如今人人知吐蕃不臣,知此战为保西域安宁,民心自发凝聚,比十道圣旨都管用。”
李承乾却望着窗外的雪,语气平静:“民心可用,更要珍惜。待开春出兵,务必军纪严明,不扰边民,不掠吐蕃百姓,让他们知道,大唐伐的是逆臣,不是雪域苍生。”
腊月三十的除夕夜,长安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却有不少人家在门楣上多贴了一张红纸条,写着讨逆安边四字。
驿站的驿马载着新刊邸报奔赴各州,从洛阳到成都,从扬州到敦煌,“吐蕃私通阿拉伯”的消息如春风化雨,将“伐不臣”的大义传遍大唐疆域。
敦煌的戍卒看到邸报,在城墙上刻下“誓保安西”。
剑南的土司派使者赴长安,愿率部族助战;连远在岭南的俚族首领都上书:“愿献象兵随大唐讨逆”。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争议的战争,在师出有名的舆论铺垫下,渐渐成为举国认同的正义之举。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角楼上,望着满城灯火,知道这场舆论战已初见成效。
民心凝聚,粮草渐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安西的火炮与火铳,用实力证明大唐的大义,不仅写在邸报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这三个字,将成为开春后,唐军踏向雪域的最响亮号角。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八,御花园的暖亭里,冬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着紫貂披风,指尖捻着一枚棋子,对面的高士廉虽鬓发如雪,精神却矍铄,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医学革新,调集长安最好的医官为他调理旧疾,这位贞观老臣怕是早已归葬昭陵。
“这步棋,够狠。”
李世民看着棋盘上被围住的黑子,抬眼看向高士廉,语气带着笑意:“跟承乾如今的手段倒是像。”
高士廉放下棋子,抚着胡须笑道:“陛下是说太子伐吐蕃的布局?老臣昨日看了邸报,‘伐不臣以安四夷’七个字,写得掷地有声,民心都沸了。想当年太子初监国时,还有几分少年锐性,如今这份张弛有度,倒有陛下当年的风范了。”
李世民望着亭外覆雪的松柏,沉默片刻,声音轻了些:“你可知,朕当年最忧心的,就是他性子急。”
“可这几年看下来,他办新政,轻徭薄赋让粮仓满了。整吏治,侯君集党羽连根拔了却不株连,分寸捏得极准。连你这老骨头,也是他逼着医官们逆天改命救回来的,这孩子,是真长大了。”
高士廉叹道,语气里满是感慨:““何止是长大,老臣这条命,是太子的医学革新给的。他在东宫设医馆,编医书,让各州建惠民药局,不仅救了老臣,更让天下多少百姓免了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