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渡可将自身记忆与意识灌注他人躯体,实现“借体重生”。此招为魔主布局百年的关键,曾用于复活步惊云之女“白伶”。
死渡可操控死气,令尸体短暂复活并听命作战,类似“亡灵军团”。范围与规模取决于施术者功力。
经渡可以精神之力侵入对手脑域,直接读取或篡改记忆,甚至植入幻觉使其心智崩溃。雪渡可引动极寒之气,冻结方圆百丈。中招者血液凝固,经脉僵死,唯功力深厚者可抵抗。
失心渡可激发对手内心恐惧与执念,使其陷入癫狂自残。专克意志薄弱者,对聂风“疯血”有显著压制力。无生渡可逆转生死规则,以自身生命力为代价换取他人复活(限刚死者),但是代价不小。
特别是死渡,如果用在战场上,那将是敌人的噩梦。
接下来,苏铭在西湖之畔待了几日,与白素贞一同交流武学心得。
他将武无敌的十强武道传授给了白素贞,十强武道包含的武学可谓是概括了大部分兵器武学,也十分适合这个世界。
苏铭之前世界里学到的武功已经渐渐落伍,也只有不死印法和部分战神图录在这里能派上用场。
而白素贞也将她自身所学,包括六大魔渡总纲的无界渡传授给了苏铭,超脱单招的武学境界。融汇六渡精髓,可随意切换招式属性,攻防无死角。此境界需百年修为支撑,魔主陨落后无人再达。
甚至还有之前与长生不死神在一起时参悟的部分移天神诀一并传授给了苏铭,非如此,不足以偿还对方的恩德,弥补了她身上的伤势,她至少能延寿数百年,更别说重新让她拥有了向那个男人复仇的机会。
半个月之后,西湖之畔,苏铭留下一道声音飘然离去,“白素贞,后会有期。”
而白素贞看着他离去的方向,嘴角微扬,身上气质陡然一变,强势而冷冽,朝着远方前行。
……
自古以来,但凡命数不凡者,无不是背负惊人运势,在时代的风浪中最成为绝顶高手,睥睨天下,名震江湖。
纵古观今,豪杰辈出,天骄无数,浩若烟海,难以数清,但却少有生而知之者,甚至是极少。
大多数都是背负大命格,大气运,后天成就大事业。
但不可否认,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物,而且当代还不只一个,其中一位便是天生的圣者,剑中之圣,另一位则是剑中皇者,慕应雄,其人出生之时就受到万剑朝拜。在他未出生之时,剑圣在慕家村遇到慕龙夫妇,感到只有慕夫人的胎儿有一股皇者剑气,向其下了战书。
如今,无名与慕应雄的恩怨知晓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世上只有武林神话无名,再无慕应雄的痕迹。
但除了无名这柄天剑,剑圣这柄剑也十分耀眼,世人只知“圣灵剑法”独步江湖,只知“剑圣”之威名,却少有人知,他很少笑,不,应该说是不笑,自二十多年前,与那人一战之后,他便再也没笑过。
他一心追求剑道至高,从不满足,但也并非贪婪之人,而是因为他已经舍弃外物,有了更高的追求。
世人苦苦追求的东西,他生来就已拥有。论身份,他乃无双城少主,更是独孤家的长子,若无意外,他极有可能继承城主之位,成为一方霸主,别人想要的名利,他随手可得。
论武功,他剑骨天成,体内生来便孕有一缕剑意,出世之日,更生异象,万剑齐鸣,更令人震惊的是,那在“无双城”宝库沉寂了数百年的“无双神剑”更是在其降生时大放璀璨光华,尚未握剑,已心意相通,多少剑客苦苦追寻的“人剑合一”,他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已达到,何等的惊世骇俗。
有的人,生来就已屹立顶峰。
他生来就不会笑,所见所学,唯“剑”之一字,看书要看剑谱,练字只写“剑”字,眼中也只有剑,心中更是只剩剑,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为习剑,他毅然放弃城主之位。
五岁握剑,只因遭遇凶险,竟引来“无双剑”自行护主,得剑无双。后七岁他已遍习天下剑谱,学无可学,无人可教,九岁成名,名震江湖,十三岁已至当世剑道顶峰,而悟无上剑道,自创“圣灵剑法”,剑道修为至此超凡入圣,真正超脱凡俗,自此无敌于天下。
但是江湖人尊他剑圣,并非他不败,而是尊他对于剑道的至真至诚。
而现在,江湖闻名的剑圣却是出现在一座古刹之前。
古刹破落,草木凋零。
寺庙匾额上,落着字迹斑斑的三个字,“弥隐寺”,上面的金漆剥落,难看丑陋。
大门之上,也充满了腐朽的痕迹,但这座寺庙却不是乡野寺庙,占地极广,足有数十亩,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寺庙鼎盛之时是何等香火旺盛。
古刹门前冷清,天空下着微雨,一颗古木遮蔽天际,满地的落叶,有一灰衣僧者,正拿着笤帚,低头专心的扫着地。
他身形单薄,面容恬静,一心沉浸在扫地这个状态之中,好似扫地的同时也扫去了心中的尘埃。
“是你!”
看见那僧人,独孤剑圣眼眸一凝,满头银霜般的白发尽皆如狂蛇般激起。
“阿弥陀佛,独孤施主,许久不见。”灰袍僧人抬头,声如擂鼓,将那寺庙上空的雨氛都悉数碾散。
说完,他又继续低头扫地。
独孤剑圣上前几步,沉声道,“叫你师傅出来!”
灰袍僧人一停手中笤帚,双手合十,“独孤施主有所不知,自昔年一别,家师已于寺中坐化,至今已快五十余载了!”
听到自己此行要寻的人竟已圆寂坐化,独孤剑圣瞬间瞪目立眉,一股冰冷的气息在他周身浮现,身旁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好似被镇压住了。
他盯着眼前之人,冷然道,“你可知,我为何要来?”
灰袍僧人微微颔首,“一如昔年旧事,独孤施主的来意,贫僧已经知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