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1 / 2)

上头那个贾文和那么年轻,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他。得是永康元年左右(公元167年),灵帝才刚刚继位那会儿,那都多少年前了,距离现在三十年了有。

那个时候的自己,贾诩回忆了一下,应该刚刚举孝廉,在老家凉州当郎官。

曹操惋惜地看向贾诩:

“文和,你……”

他想说“你糊涂啊”,但仔细想想,人家投靠的是始皇帝,自己还能和始皇帝比?

所以别说其他的贾文和向始皇帝效忠了,就是他这个改投大秦,别人也不会觉得贾文和眼光差。

这么一想,简直心塞了。

没关系,还有更心塞的呢,比如第三个人。

荀彧看向郭嘉:

“奉孝,解释一下?”

郭嘉挠挠脸:

“嘉怎么知道?嘉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荀彧一看就知道这人在心虚。

无他,之前那个少年郭嘉就对秦人态度暧昧,现在直接来了一个真的投靠了大秦的,怎么能叫人不联想?

再说了,上头那个郭嘉年轻俊美,看着应该不到三十的样子。

郭嘉自己是二十六岁时才被引荐给了曹操,之前都在隐居不出仕,说不好上头那个他到底投靠曹操了没有。

别不是从曹操帐下跑路的吧?

三十多的郭奉孝理直气壮:

“嘉不知,不要看嘉,嘉对明公忠心耿耿!”

不到三十的小年轻郭嘉干的事情,他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稳重郭嘉不认,休想攀扯到他身上。

曹操连忙打圆场:

“奉孝岂是那等会轻易改弦易辙之人?当年他瞧不上袁绍,去看了一眼就直接离去了。”

言下之意要是天幕上的郭嘉看不上他曹操,根本不会投靠他。既然投靠了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被别人拐跑。

现在的曹老板还没到日后那种随便猜忌别人的时候,正值壮年的他心胸比日后宽广得多。

《三国演义》里编撰他杀害吕伯奢一家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将他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不择手段的奸贼。

不过曹操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人。

官渡之战后,他打败袁绍,从对方的官署中获取了许多书信。其中就有自己的部下因为认定官渡之战曹操必输,提前和袁绍眉来眼去,答应此战结束就投靠袁绍的承诺。

可曹操清点完毕后不仅没有计较他们勾结袁绍的罪责,反而还当众将所有信件烧毁,并表示“袁绍势大时,我尚且不能自保,又何况诸位呢”。

这个举动虽然是为了拉拢人心,但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就足够证明他的心胸了。

换成袁绍,他才不管什么拉拢不拉拢属下,肯定要计较的。

田丰当初劝说袁绍,袁绍不听他的意见,导致自己兵败。事后想起此事每每懊悔不已,却还是二话不说一听谗言就把田丰杀了,完全不知悔改。

只因为他认为“田丰现在肯定在笑话我没有听他的话”,这才是真心胸狭隘。

是以曹操只是惋惜地看着天幕,并没有迁怒郭嘉他们。

“操又失一大才也!”

始皇帝怎么回事,怎么就盯着他的谋士薅呢?他承认自己帐下确实人才济济,但这也不是对方这么做的理由。

刘备的人才不香吗?孙权的人才不香吗?袁绍的人才不香吗?刘表的人才不香吗?

不要光盯着他一个人啊!

同一时间的其他汉末位面,曹操们都在扼腕叹息。

好在已经拥有郭嘉和贾诩的曹操还能端得住,他们很确定被拉拢的不是自家谋士。而没有得到两人效忠的,就开始头皮发麻起来。

能不能给个准话,被拉拢的文和与奉孝是来自哪一年?

文和不用担心,那上头的文和大概率和少年曹操是一个时期的人。已经开始出来单干的曹操没有被抢人的危险,重点是郭奉孝。

建安元年,刚奉迎天子至许县的曹操抓着荀彧的手,殷切地看着自家这位“人贩子”。

荀彧:……

“明公有话不妨直说。”

曹操哽咽一声:

“文若给奉孝送的信可到了?不会是操的奉孝被始皇帝截胡了吧?”

荀彧:“……奉孝已经启程了,应当这几日就能抵达许县。”

曹操大松一口气:

“那就好,那就好。”

来都来了,应该不是抹不开面子过来看一眼就走。既然不是他被挖了墙角,便不关他的事了,他可没闲工夫替别的曹操担心。

荀彧十分无语。

天幕上的郭嘉已经自来熟地四处交友去了。

最新小说: 斗罗:我重生成了武魂殿裁决圣女 一人:我堂堂正派,咋全阴间技能 我真没想勾引校草啊! 七零:我们还是算了吧! 坏脾气美人 悬鸟 却雀[京圈] 捡来的猫想做我男朋友 绝交之后记得做我男朋友 陆老板和他的农场主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