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2 / 2)

我们想离开娑婆世界到净土去,就必须要务实地面对无始劫的业力跟妄想。但问题在哪里呢?无始劫所造的业力你没办法处理,太多了,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够处理妄想。临终是可以带业往生,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刺激生死业力。带业是带一种沉淀的业力、调伏的业力、种子的业力,不是现行的业力。

为什么临命终时你不能起贪恋心、不能起颠倒呢?你必须让生死的业力沉淀下来,而不是去刺激它。虽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发愿要求生净土,你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但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的活动是强过你愿力,愿力是今生才开始修学,过去所造的业力无量无边。关键在哪里呢?你不能唤醒过去的业力,要让它睡着、让它沉淀下来;要让生死业力沉淀,你就不能去刺激它。什么叫刺激业力呢?就是你不能对三界起爱取;爱取的可怕,在“取”。你对娑婆世界有贪爱可以理解,产生执著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要调伏的是执取,一种坚固的执取。

假设不修出离心,你看到佛号就开始念佛。每一句佛号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临命终这两种力量同时现前,因为你就是这样修的,你平常念佛的时候,就是往生也想往生,娑婆世界的快乐也有希求。你平常每一句佛号都具足两种力量,临终的时候肯定也是两种力量,如是因、如是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因为他没有出离心来调伏爱取,他临终的时候去刺激到生死业力。

所以,往生的人除了求往生的愿力,要去调伏生死业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出离心?我们不能刺激生死业力,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戊二、方便

怎么去调伏心中的爱取呢?看第二段,方便。这个方法有两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分成两大块:第一个是对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今生的爱取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今生的福报特别大,他善业起现行了,身体健康、身相也庄严、眷属特别的美满幸福,他今生几乎所有如意的事情都出现了。他就会产生一个常见,认为这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他对今生的果报深深的爱取。

第二种人是业障比较深的人。他今生大概所有罪业都起现行了,身体病痛特别多、亲属也不如意,他今生的苦难特别多。那怎么办呢?他也持戒、也做义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他积集资粮,希望把心中所有的希望在来生表现出来。

人生的爱取有两块:今生的爱取、来生的爱取。我们说明一下爱取的产生是怎么回事?一个人不是马上执著的,他是爱,然后取。在《唯识学》的角度,从贪爱到执著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感受,他是先受。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管是跟人或事会有一种感受,快乐或痛苦。但痛苦的感受对往生问题不大,这一块就别管它了。痛苦的人生经验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但人生快乐的感受,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就是你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

“受”接下来是“想”。我们接触外境时,它只是直觉的感受,没有影像。感受以后,你就开始安立名言、就开始打妄想了。你心中出现影像,可能是一个人的影像、也可能是事情的影像。影像跟美好感受结合后,糟糕了,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是最要命的。这个受、想的结合,你的心就执取了、就住在这个影像上面。本来影像是生灭的,因为你住在上面,它就不断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力量。

当我们的心开始注意心中影像的时候,从此以后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了。就像《楞严经》说的,当我们去追求水泡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大海了,因小失大。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只知道心中这一块快乐的感受影像,希望它在未来生命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生老病死给我们这么大的折磨,来生还愿意来?因为我们在乎心中这块的影像。

我们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痛苦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快乐影像在生命出现,就好像刀上的蜂蜜。虽然我们每一次去舔蜂蜜时都被割伤了,但我们也不在乎刀锋,在乎的是那个短少的蜂蜜,这就是爱取。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止观,把心中的影像放下;注意,这个很重要。出离心,不是要你放下娑婆世界,没那么严重,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娑婆世界对你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缘生缘灭,是你自己去攀缘娑婆世界,你对快乐经验产生影像,带动爱取从而刺激到生死业力。我们真正要去调伏的是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人事。先把重点抓清楚。

一、我们怎么去放下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影像呢?

先看看怎么放下今生的影像?“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我们在快乐的经验中留下很多影像,应该怎么慢慢地把它放下来呢?先观受无常,无常观。人世间快乐的东西,这种影像是无常败坏、不安稳的。智者大师讲的很清楚:“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愄,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这个快乐的影像可能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的影像。你追求它的时候,轻松快乐吗?你很辛苦。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你付出很大的代价。你得到以后在享受影像的时候,真正高枕无忧吗?未必。你知道它是变化的、没办法掌控,心中很多怖畏,“弟子心不安”。不管愿不愿意,它总会失掉,当失掉的时候,你又怀忧恼。

你为了保护心中的影像,追求过程付出辛苦的代价。得到是怖畏、失去是忧恼。你没有真正的快乐,快乐必须安稳,你不安稳。所以,放下心中的影像是最好的选择。从无常观当中,我们知道这个影像是你没办法掌控的,既然不能掌控,你干脆把它放下,你会得到更多。从无常观,我们在心中慢慢地试着,开始把过去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影像消灭掉。

再看第二个“暇满难得”。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地调伏影像呢?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对佛法要有信心;第四个、佛法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遇到好的善知识摄受。前面三个是内在的暇满,后面两个是外在的暇满。

我们得到暇满人生,假设不好好把握机会,以后不一定再遇到这样好的人生、遇到佛法的住世、善知识的摄受。我们透过无常观、暇满难得观,慢慢把过去所留下美好的、临终容易刺激我们的影像,把它消失掉。这是第一个。

二、我们要成功的去调伏,对来生美好所打的妄想,这种影像要把它消灭掉。我们看第二个,业果不虚轮回苦。我们从无常观知道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这个业果就是,人生的快乐不但不安稳,你不得自在、没有主导权。“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你来生的快乐是不得自在,要受业力掌控的,更重要是你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我们今生修学佛法,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业力,因为颠倒妄想引导,你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会有什么问题呢?你来生得到快乐的时候一定会放逸。有些人是今生造善,来生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他不求生净土。在他的规划当中,如果以愿力求增上生发菩提心,这个还好一点。菩提心引导的善业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放逸。

如果说修净土的人不小心被妄想引导,来生得大果报,你一定会放逸。因为它不在你的规划中,你的愿力是要往生净土。那为什么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呢?你没有处理好妄想,低估了它的势力。修净土的人来生得果报时是很可怕的。

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你用颠倒妄想引导善业得果报,修学的时候心中就打一种攀缘、爱取娑婆世界的妄想。这个妄想你没处理掉,临终的时候引导你今生的善业得果报;你今生就是这么想的,得果报的时候一定会放逸,百分之百放逸。你变成富二代、官二代,放逸的心再加持到你的福报。福报大的人心想事成,那不得了,造的业特别重,所以你第三生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当你在打妄想去规划来生快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第三生的悲惨——刀山油锅。请你想一想第三生。如果你今生布施、持戒、忍辱,还打来生的妄想,那可要注意第三生了,得不偿失。我们思惟到第三生的痛苦,消除对来生的爱取,因为不值得。人生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世间的快乐都有过失,没有例外。你追求今生的快乐就不得安宁;你追求来生的快乐,第三生就得痛苦。所以我们这样想,就要告诉自己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首先要面对过去。修止观就是干什么呢?心灵的沟通,你要跟自己做好沟通;现在的你要跟过去的你沟通,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你要去面对。我们必须很务实的看到,过去攀缘的很多影像,跟它沟通,再把它放下,这个就是出离心。

戊三、证量

好,我们看第三科的证量。怎么样叫做出离心成就了?我们看第三段。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当我们透过无常观调伏心中的影像,透过苦谛观调伏对来生影像的追求,这样子对整个三界轮回的快乐、荣耀的果报,不生起刹那的希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我们就能够昼夜一心一意、内心统一地追求“我一定要离开三界”,这就是出离心。

净土宗叫做带业,然后往生。业没有消叫带业,不是消业往生。临命终时你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往生;第二个、带业。往生这一块,我们到了甲三念佛篇、甲四往生篇,再来谈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我们先讲带业,这个业要怎么带?很多人是不会带业,业带的不好,就被业带走了。是你带它,不是它带你。临命终的人有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你要怎么去处理生死业力?就是你要把爱取的心放下,很关键,这跟你念多少句佛号没有关系。

过去有一个动物园,养了一只袋鼠,澳洲袋鼠很会跳。动物园的管理员就做了一公尺的护栏;第二天早上,它就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看不对,加到两公尺的护栏;早上看,欸,它又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又加到三公尺,这下子不好跳了吧?第三天它又在外面了,管理员很奇怪。长颈鹿在旁边就问它说:你怎么这么会跳?你到底要几公尺才跳不出去?这袋鼠说:管理员出去的时候都忘了锁门,关键不是几公尺,他门没锁。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说:你要掌控生死业力是有关键的,不是说你用佛号去压妄想,打妄想你就用佛号去压它,你压不住的。佛法是善巧,你要有方法、要怎么去跟你的内心沟通?用佛法的道理去疏通妄想。修行就是一种深层的沟通,用智慧跟你过去的妄想,好好地谈一谈。你为什么要放下心中的影像?这样对你是最有好处,你不放下影像要付出代价。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观照,不是像外道,一种表面上的压抑。

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放下外在的人事。如果你没有放下心中的影像,出了家打妄想,你还是没有出离心。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外境它不会干扰你的。关键是你人生经验当中有感受跟妄想,带有美好感受的影像、妄想。受、想结合,行蕴的执取又进去,三个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得了。感受、妄想、执著三个混在一起,就很可怕了叫爱取。“爱”不障碍往生,“取”障碍往生。比方说我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执著了。你喜欢喝咖啡,乱不了;但你一定要喝咖啡,喝不上,你就受不了,这个障碍往生。

我们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对治,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但带有执著性的妄想,你要注意。每一个人的盲点是不一样,找到盲点,跟它沟通。你临终的时候,不能因为这个盲点去刺激生死业力,问题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最新小说: 超魔术士:开局魔网又崩了 葬天图 灵枢盗天录 祥子修仙记 瘫痪十年,让我妹妹和亲?我直升陆地神 烛火映河山 血脉剑帝 大唐:从练武到修仙 互换兽夫后,废雌被五个大佬团宠 凡人登仙:从挖矿奴到万界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