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后,经过罗威传话,不少匠户到了公主府等候考选。
如今匠户是世袭的,有很重的徭役负担,尤其是现在朱棣到处大兴土木。
匠籍虽允科考,但脱产不易。
在京工匠分为三种。
一种是住坐匠,长期呆在京城应役,每月需应役十天。一种是轮班匠,每数年赴京无偿服役一段时间,以此换得部分其他徭役的豁免权。这两种实际的服役时间自然超出规定不少,住坐匠不一定拿得到足额月钱,轮班匠到京城时更是无偿服役。
第三种工匠则是学个手艺在京城讨生活,大多是匠户家里多的孩子,或家中有人应役而能够找点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匠。
现在赵辉开出了月银一两八钱的待遇,包吃住还准备教年轻工匠认字读书。雇主又是公主府,实际上就相当于赵辉熟悉的“事业单位合同工”了。
在这种时代,只要没有大问题就是长期饭票。
阮白站在过厅门口:“奉驸马爷之命,只雇匠头二人,手艺精熟,管过学徒,年满三十。匠头月银二两,家小可入府居住。另外,只先行雇学徒匠十人,年满十二、未足十六,识字、略通算学者优先。其余人,府中改建尚缺人手二十人,可应募做工,计日给银。期间考察品行、手艺,合用者将来可受雇入府听差。”
于是他先把今天蜂拥而至的人做初步筛选。
阮白来到南京只有五年,如今刚刚十九。阮氏在交趾并非小姓,他从小也受过些教育,与大明实则有“破家之恨”。但时过境迁,他的目标也只能是像海寿这样的朝鲜太监。
现在虽然到了公主府做司副,但赵辉倒愿意重用他。
如今他先暂时管外府改建,等工坊建成后,他则要专管工坊。
计日做工的工匠是补充蒯祥人手的不足,希望能在盛夏多雨时节之前建成。这些人,将由余统那个尚未抵达南京城的侄子管束着。
他一一过问了众人家状、经历,又考察了一下识字与否、是不是懂粗浅的算学,这样就筛出了不少人。
来的许多人没想到公主府把直接受雇为府匠的年龄定得如此之严,恰好年过十六却又未满三十五的人实在不少。公主府里,他们也不敢有怨言,只好先尝试帮公主府改建外府,以待后面能够被留用。
第二道考选才是赵辉和余统亲自来。
计划雇的工匠分为四类:琢玉匠,首饰匠,铜铁匠和木匠。
其中,首饰匠和木匠的匠头都已经有人选。首饰匠是之前就帮赵辉做过眼镜的其中一个,木匠匠头则是蒯祥那边香山帮的一个老匠。至于蒯祥自己,他将来要子承父业的。
铜铁匠和琢玉匠的匠头是这次雇募的重点。将来赵辉需要不少专门定制的工具、机械,铜铁匠、木匠都是用来为他按需定制的。琢玉匠要专门帮他做镜片磨制这件事,首饰匠则是用其精巧手艺用于后期安装、调校。
其中,余统去考察匠头。赵辉对匠头的要求就是有经验、能管事,因此对品行和经验比较看重。他们的风评如何,以余统在宫里当差这么多年的门路,后面自会问清楚。而赵辉又要稳定的住坐匠子弟,住坐匠都归内官监管。
赵辉则专门考察那些年轻的,这些可塑性强的人,才符合他将来的需要。
这一次,来的年幼匠户子弟也不少,这得益于罗威之前通过一些老匠户散出去的消息。
赵辉的考察方式很简单:“你们都说说看,知道什么大匠手艺好得了好处的故事?不管是被封了官,还是得了赏,升了匠头,都行。”
如果只论学问基础,这些少年的基础估计都差不多。
他要看哪些人是有好奇心、有进取心,相对聪明、主动。
只是比他年龄还小的孩子,不管是踊跃一点敢说话,还是面对这种问题的反应,都能让他看出些什么来。
赵辉这么一问,有些木讷少年就不知所措。他们惯只听话,哪知道驸马的考选不是考他们手艺?
眼看驸马的眼神看着一些口齿伶俐的人,有个少年不免心急。
“驸马爷,我老爷就是!”他终于逮着机会抢着开了口,见驸马看了过来又缩了缩头,“不过……老爷不是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