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婚后一两年还未生育,外界的闲言碎语就会层出不穷。
肖秋珍出身良好,娘家也算富裕,但她因未能生育,被娘家渐渐疏远。
幸亏李保国作为鸿宾楼主厨的地位稳固,否则肖家恐怕不会如此忍耐。
即便如此,夫妻俩在岳家并不受欢迎。
何裕柱的到来让李保国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孩子聪明且愿意继承他的厨艺,这让李保国十分喜爱。"秋珍,把柱子带来的茅台拿过来,今天我很开心,要喝两杯。”
肖秋珍瞪了他一眼,“少喝点。”
她起身从窗台上取来茅台,为李保国的小瓷杯倒了一点酒。"怎么只倒这么一点?”
李保国看着杯中未满的酒,想要争取更多。
肖秋珍摇头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柱子,连这点都不会让你喝。”
看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根本经不起多喝。
李保国笑了笑,不敢再要求了,怕连这点酒都喝不上。
他对柱子说:“你年纪还小,喝茶就好,今天跟师父一起喝一杯。”
通过这次交谈,李保国家和何裕柱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加上李保国心情愉悦,两人说话也自在了许多。
何裕柱见状,主动端起茶杯道:“师傅,您慢慢喝,我用茶代酒,先敬您一杯。"
……
几轮酒后。
李保国格外珍惜这好不容易喝完的半杯酒。
他边吃桌上的菜边慢慢品尝,直到现在才终于饮尽,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神情。"柱子啊,虽然我们是师徒名义,但..."
俗话说,厨子拜师要先当三年学徒再效力两年,即便如此,很多师傅还是会有所保留,担心教会徒弟后自己会挨饿。
不过李保国对何裕柱完全不同。
首先,何裕柱是他师兄的儿子,关系更亲密;其次,李保国深知识人的重要性,而何裕柱的性格在他看来非常出色,绝不会做出忘恩负义之事。"我们做厨师的,有一件事要记住。
哪怕将来你独立门户,也要始终铭记:只负责做好饭,不干涉食客。"
此言一出,何裕柱心中一震。
这句话似曾相识,他在原剧中似乎也听过类似的话。
如今,这句话竟从自己师傅口中说出,仿佛命运的奇妙流转。"我们厨师一旦技艺精进,难免会结识贵人或重要人物,但无论何时都要牢记,该做的就去做,不该插手的绝不多言。"
李保国这是在传授生存智慧,将何裕柱视为家人,敞开心扉交流。
何裕柱认真倾听,他知道这些都是师傅为他好。
试问,谁会无缘无故教外人这些?只有至亲至近的人才会分享生存之道。“师傅,我记住了。"
李保国听后微微点头,随后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哦对,最近除了上班,尽量少外出,城里局势不太稳定,还有一些漏网的特务在城中流窜。"
"特务?"
他对这个时代所知有限,大多来自电视剧,至于真正的市井生活却鲜有了解。
听完师傅的话,何裕柱心生警觉。
看来,除了走街串巷的人贩子,市井中也潜伏着不少危险。"谢谢师傅,我年纪尚小,以后不会到处乱跑了。”
嘴上这么说,他心里已盘算起来:是不是该锻炼身体了?若真遇事吃亏倒还好,若是丢了性命可就太惨了。
这个时代不太平,没有几手防身本领确实不安全。
李保国的消息来自军管会。
作为鸿宾楼的大厨,他的交际广泛,对四九城的一些事比普通人更清楚。
建国初期,无论是高层还是平民,都经历过战乱,身上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刚毅。
民间习武之风盛行,老馆主杨佩元更是了不起的人物。
十七岁时,他以横练功夫击败五名武士,少年成名。
之后几年,他凭实力创下诸多英雄事迹。
与其他习武者不同,杨佩元常针对外部势力出手,仅知名对手就有二十多位,这让敌国对他又恨又怕。
年长后,他创办太元武馆,弟子虽不多,个个却技艺超群。
战争时期,馆中弟子屡建奇功。
这次捣毁敌特据点,便是杨佩元主导。
可惜军管会抓捕时未能一网打尽,仍有部分人逃脱。
这些人见据点被毁,便疯狂报复,首当其冲的就是杨佩元。
得知总部遇袭与杨佩元有关后,这群敌特立刻展开疯狂报复。
路上有人试图绑架杨老馆主,想与他同归于尽。
杨老馆主虽年事已高,但深厚的国术功底犹存,敏锐的感知让他察觉异样,及时避开。
然而,终究是血肉之躯,尽管躲得快,仍受其力量波及,袭击者当场毙命,而杨老馆主却消失了。
幸有路人目击,却无人知他去向。
如今,太元武馆正全力寻找杨老馆主的下落。
敌特势力近来也愈发活跃。
李保国酒后话多,视何裕柱如己出,讲起这些事也不隐瞒。
听师傅讲述这些,何裕柱深感压力,明白这个时代并不安稳。
电视里的画面与现实截然不同,他穿越后才真正体会。“师傅,武馆能学真功夫吗?”
他知道此时的武馆不同于后世规范后的形式,教授的是实打实的武技。
网传的“武术大师”
在这里真实存在,发展蓬勃,统称“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