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宁王的十万大军(2 / 2)

他伸出三根手指,条理清晰,语速极快:

“其一,断漕运!江南财赋,尽输北方,赖运河维系!占据南京,扼守运河咽喉,则北方粮道立断!朱寿坐困北京,纵有百万大军,无粮必乱!此乃釜底抽薪!”

“其二,正名分!在南京设坛告祭孝陵,宣布朱寿为挟持幼帝、祸乱朝纲之国贼!宁王以宗室近支、手握强兵之姿,登高一呼,可立刻称帝!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届时,天下忠义之士,必然云集响应!朱寿手中那个所谓的‘正德皇帝’,不过一傀儡小儿,其号令在江南将再无半分效力!废此‘伪帝’,只在翻掌之间!”

“其三,挟大势!以南京为根基,传檄四方,号令未附州府。江南富庶,钱粮兵源充足,进可渡江北伐,退可划江而治!只要行动够快,赶在朱寿从混乱中调集大军南下之前站稳脚跟,大事可成!”

朱棣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将徐达的战略点得更加透彻,更描绘出了一条清晰的“靖难”路线图!

奉天殿内,那些原本被朱寿跋扈压得喘不过气的勋贵大臣们,此刻眼中无不燃起熊熊的希望之火!

“对!就该如此!”

“占南京!废伪帝!断朱寿粮道!”

“宁王!大明江山,就指望你了!”

“此乃天赐良机!定要把握住啊!”老将耿炳文激动得胡子直抖。

蓝玉也难得地收起了桀骜,眼中精光闪烁,喃喃道:“若宁王麾下真有能战之将,依此策行事……朱寿那厮,怕是要焦头烂额了!”

朱元璋听着儿子和臣子们的分析,胸膛剧烈起伏着。

他看着天幕,仿佛要穿透那层光幕,看到那个手握重兵的宁王。

绝望被一种强烈的、近乎赌博般的期盼取代。

宁王……成了他心目中唯一能拨乱反正、挽救大明于朱寿魔爪下的希望!

他甚至已经在心中,为这个素未谋面、不知是第几代孙辈的宁王,勾勒出了一副“再造乾坤”的忠勇形象。

--

钱塘江畔的草庐内。

罗贯中正对着被自己撕碎的《三国演义》曹操部分长吁短叹,为无法超越朱寿这个“现实奸雄”而沮丧。

天幕中江彬关于宁王兵力和刘瑾贿赂的对话,清晰地传了过来。

当听到“宁王通过贿赂大太监刘瑾,已经重新拿回了宁王三大护卫的指挥权”时,罗贯中猛地一愣。

随即,他那双因创作困顿而黯淡的眼睛,如同被投入火石,“噌”地一下亮了起来!

他“啪”地一声,重重拍在书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都跳了一跳,把一旁的施耐庵吓了一跳。

“哈哈哈!妙!妙啊!”罗贯中放声大笑,脸上满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和兴奋,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老师!您听到了吗?这个刘瑾!这个被朱寿凌迟了的大太监刘瑾!”

他激动地指着天幕,手舞足蹈:

“他哪里是奸佞!他分明是大大的忠臣啊!千古忠臣!他一定是早就看穿了朱寿这国贼的狼子野心!”

“知道大明社稷危在旦夕!所以他才甘冒奇险,用贿赂这种手段作为掩护,将至关重要的三大护卫兵权,交还给了忠心皇室的宁王!”

“这是何等深远的布局!这是何等忍辱负重的忠义!他这是……这是在给大明留一条生路啊!用自己的性命,为宁王‘奉天靖难’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施耐庵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解读”弄得一怔,随即捻着胡须,眼中也露出思索和恍然之色:“唔……贯中此言,倒也不无道理!这刘瑾行贿之举,看似卑劣,实则是曲线救国!颇有古之忠义之士,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风!如同……”

他眼睛一亮:“如同你写的《三国》之中,曹操假意赠予刘备兵马粮草,令其去徐州对抗袁术!表面是相助,实则驱虎吞狼,暗藏杀机!只不过,这刘瑾赠兵于宁王,却是真心为了对抗国贼朱寿!其心可昭日月!”

“对!对极了!”

罗贯中兴奋得满脸通红,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就是活生生的‘刘皇叔从曹操处得兵回徐州’啊!只不过角色调换了!刘瑾是忠义的‘曹公’,朱寿是祸国的‘吕布’,宁王就是那兴复汉室的‘刘皇叔’!哈哈哈!老夫的《三国演义》!有救了!完全有救了!”

他激动地在草庐内来回踱步,思路如泉涌:

“我只需将刘瑾赠兵这段情节,稍加修改,赋予其更深层的忠义动机和忍辱负重的悲情色彩!这刘瑾,完全可以塑造成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惜被千刀万刮也要为皇室留存火种的‘暗线忠臣’!”

“他的死,不是罪有应得,而是慷慨就义!是点燃宁王靖难烽火的火种!这戏剧冲突!这人物张力!简直绝妙!”

罗贯中越说越兴奋,冲到书案前,一把抓起毛笔,就要在残稿上奋笔疾书。

他感觉自己被天幕“卡住”的创作瓶颈,被这“忠奸反转”的惊天脑补彻底冲开了!

现实虽然魔幻,但只要转换视角,依旧能成为他笔下荡气回肠的史诗素材!

宁王手握十万大军,得忠义太监以性命相赠兵权,起兵靖难,讨伐国贼朱寿……

这剧本,比原来的《三国》构思,似乎也毫不逊色!他罗贯中,还能再战!

最新小说: 我的抖音通万朝,老祖宗兴奋麻了 大虞第一驸马爷 大宋的智慧 三兴大汉:从汉灵帝的侄子开始 手眼通天 乱世悍卒,先抢大将军花魁娘子 穿书成弃妇,反手搬空夫家去流放 烽火重燃:玉微归 侍女千千岁 边关小兵,从绑定军事体验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