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我说大明要完,老朱夸我千古一相 > 第205章 李暄:臣愿为明使!

第205章 李暄:臣愿为明使!(2 / 2)

“那依李卿之见,咱该如何去做,方能出师有名?”接着又转头看其他人:“诸卿又有何高见?不要吝啬言语。”

话音落下。

奉天殿中群臣纷纷议论了起来。

不一会儿便有人站了出来:

“倭寇恃鲸海之险,屡犯我东南海疆,其罪当诛,天理昭彰!”

“嗯,有理。”朱元璋扭头问道:“李卿以为如何?”

“此议欠妥。”李暄轻轻摇头,目光沉静,“倭寇袭扰海疆,固有其事。然若以此为名兴师问罪,彼必托词“此乃海贼所为,非国策所使”,而守护轻描淡写,便可脱身,此非万全之策,恐遗后患。”

马上又有人站出来:

“陛下明鉴!昔年胡惟庸案发,锦衣卫查抄其府邸,曾得密信数封!”他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信中字里行间,赫然可见其与东瀛倭寇暗通款曲!此乃铁证如山,足见倭寇狼子野心,久蓄不臣之志!如此悖逆,天理难容!臣恳请陛下,即刻发天兵,征讨不臣,以彰天威!”

话说完,朱元璋相当满意。

这个理由与前者相辅相成,虽不算是天衣无缝,但也能让他们出师有名。

然而李暄的头又摇了起来:

“不妥,实际上没有铁证能证明胡惟庸府中查抄出来的密函乃是东瀛倭寇皇族所写,若是依次为由,他们装聋作哑,一问三不可,便可脱罪。”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说说,要如何做才好。”朱元璋颇为不满地问。

奉天殿里头不少官员亦是如此。

“我陛下,我圣朝与东瀛倭寇,素无深交。欲于过往陈迹之中,寻一兴师之名,诚然难矣,故臣以为,当另辟蹊径!既无问罪之由,那便自造其衅!”言及此,他双手抱拳,深深一躬,语气却透着决绝:“臣请缨为使,亲赴东瀛!必为陛下,罗织其不臣之昭昭铁证!”

这话像是一声惊雷劈下,让奉天殿里头的文武百官全都目瞪口呆。

“居然还能这样?”

“好一个既无问罪之由,那便自造其衅。”

“要说不要脸,那还得是李御史啊,这种办法也就他能想得出来了。”

“……”

此时,齐泰忽然皱着眉头站了出来:

“此事臣有异议!若真如此去做,今后世人该如何评价我大明?我堂堂礼仪之邦,怎能……”

话没说完就被李暄打断:

“敢问齐公,当今世人是如何评价大汉的?”

齐泰愣了一下,道:

“高祖提三尺剑定鼎关中,至武帝奋六世之余烈,北驱匈奴于瀚海,南收百越于岭表,西通西域三十六国,东临沧海而置郡县,“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一檄,至今读之犹觉金石铿锵!”

“齐公所虑,无非后世悠悠众口,然某今日所为,不过步昔日张骞故智而已!”李暄目光炯然,扫视殿宇,“试问青史之上,谁曾诟病汉家开疆拓土为“蛮横”?青史铁笔,操于胜者之手!此战若胜,后世大儒自会为我大明敷陈大义,铺排华章!吾辈所求,不过稍尽绵薄,为后世多留些……可供其纵横捭阖、妙笔生花的“典册遗篇”罢了!”

话说完,齐泰当即愣住,表情变得有些尴尬,“这,这怎能一概而论?我大明乃是礼仪之邦……”他的声音越说越小,最后干脆都没什么人能听得见了,很显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李暄的话。

而李暄再度抱拳,毅然决然道:

“臣愿为明使!”

最新小说: 带物资系统穿成极品亲闺女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偷偷告诉你,我是大汉皇太孙 两京十五日 有情有义逍遥七皇子 饥荒年成军户,开局领异瞳姐妹花 顶替我高考状元?我扛匾跪军区 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此去直上青云路 崛起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