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这眼看要下下来了。”
好一阵兵荒马乱之后,雨下下来了,设备也及时被抢回了屋里。
安静的坐下来,听着有节奏的雨敲打着门窗。无论是汪明月还是导演,对于刚才那个“抄袭”的故事,都没了讲下去的心思。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
汪明月正拿着剧本研究,导演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
“很符合现在新媒体短剧的方向。”汪明月没有做过多的评价——面对这种又土又没逻辑的故事,汪明月也只能说一句“我是土狗我爱看”。
“其实我有时候也会看看,这个节奏和拍院线还是有很大区别。”
制片人不在身边,导演又觉得和汪明月聊得来,便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带着些许无奈,尬笑了两声:“虽说是为了赚钱生活不丢脸,但是拍这类东西,行业里的熟人还是容易笑啊。”
来帮忙的不乏厂里的几位年轻人。刚来不久的一位30多岁的切工,原本就是做木匠工作的。
这些年建木质结构房屋的越来越少了,也很少有人专门找人去打家具。
来到厂里,安稳、踏实,算是给父母妻儿一个交代。
木料的香气结在衣服上,牵扯了满园,如今随着风风火火的人们,都聚在这间宽敞的屋子里。
“他们这里是做扇子的?还是做香料的?”
“这个大园子倒是不错。”
制片人那边还在沟通着原著作者。好不容易从海滨城市起飞,如今目的地又因为大雨无法落地,飞机在上海那边备降了……
“那可能还得麻烦咱们这边一天。”刚挂了电话,制片人就侧过头来笑着朝汪明月点了点头,“作者那边打算坐高铁过来了。”
汪明月可没有导演的资历,站起身来也笑着回了制片人,再坐下来,回应了导演方才的问题:“他们是以做檀香扇为主,我专程来找也是因为有件旧物。”
“嗯,之前倒是在博物馆见过。”
说着,导演自嘲的笑了笑:“年轻的时候没钱,哪里敢看这种东西?出来采风学习,想着能吃饱喝足就不错。”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
一前一后响起的爽朗笑声,让导演和汪明月之间更合拍了些——有时候忘年交就是这样,起源于一次偶然,又好像是必然的人以类聚。
“看这边忙完了,我还有一两天功夫,在这厂子转转,或许还有点新思路……这些年重视这方面,我刚看来来往往的员工,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强的年龄断层。”
“嗯,确实值得转一转。”
汪明月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刚才导演口中的那个词——“情感”。
AI是不会拥有人类情感的,而这方几乎凝固了的厂房和小院里,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情感”。
现实与科技的割裂感,如果能够拍出来,是汪明月自己心目中“先锋”的概念。
“时间也不能这么等着,看看演员人齐不齐。”同汪明月聊过了天,导演站起身扭了扭有些发酸的腰,“咱们把后面第20场、第34场、第36场,在室内的内容先调到前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