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311章 文工团和样板戏

第311章 文工团和样板戏(2 / 2)

“明白了,那我拿回去再改改。”施耐庵点头道。

鲁锦却摆了摆手,“先不急,我听说秦淮河畔有不少娱乐场所,其中不乏戏班子,杂剧团,你去收编几个,五六个吧,还有乐户,编为文工团和军乐团,今后要派到各个部队去巡演,争取每个方面军都有一支文工团。”

“是,我今天就去。”施耐庵连忙答应下来。

鲁锦放下这个改版‘白毛女’,又说道,“除了这个白毛女,还差一部戏。”

“什么戏?”

“你写的这两个剧本,都是写汉人百姓悲惨遭遇的,难道那些蒙古百姓就过的很好吗?”

施耐庵闻言一愣,鲁锦不是一直喊的驱逐鞑虏,复我中华吗,难道连蒙古百姓也要争取?

就听鲁锦站起来解释道,“我有一个义子,就是那个禁卫骑兵营的营官,我给他取名鲁破军,其实他就是个蒙古人,是被鞑子的赵王卖到南方的驱口奴隶。

“你可以去问问他,蒙古的底层百姓过的是什么牛马日子,在蒙元所谓‘黄金家族’的统治下,各族百姓倒是享受了同样的牛马待遇,这些蒙古驱口被卖到江南的不少,我听说江浙一带还有一个村全是蒙古人的例子。

“这种被卖到江南的蒙古驱口,你知道有多少吗?”

鲁锦比了个手势,“总数大概有八十万!!!这也是我们要争取的力量,哪怕只有八分之一从军,我们也能多出十万大军,这些都是将来我们扫平漠北的重要力量。”

施耐庵听的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鲁锦的志向确实远大,但是好像他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的后果,沉默半晌才问道。

“一旦编出这种戏大肆宣传,鼓动底层蒙古人仇视‘黄金家族’,那就是要和蒙元的贵族不死不休的地步了。

“即便将来真的能北伐扫平漠北,把‘黄金家族’赶走,可只要汉军退回长城之内,黄金家族终究还会回来,那到时新朝岂不是和蒙元结下死仇,而且也不利于招降各地的蒙元势力,大帅是不是再想想,毕竟这可是连当初汉唐都没做到的事。

“我们可以换一种宣传策略,没必要把仇恨都引到‘黄金家族’上面,唐朝灭突厥,尚且要迁突厥余部到阴山一带为汉地藩篱,我们.”

“你想说我们也在漠北站不住脚是吧?”鲁锦直接打断道,然后目光坚定的看着他。

“我就是要在漠北筑城,驻军,农耕定牧!汉唐做不到的事情,我来做!

“不要拿一千多年前的老眼光看待现在的问题,我中原王朝不能让草原长治久安,无非是因为不能农耕,与草原牧民风俗不同,为何不能耕种庄稼,长久驻军?

“原因有二,一是冷,二是旱,但现在都不是问题。

“汉唐时有可以御寒吗?”

施耐庵摇了摇头,这确实没有,是宋朝开始有种植的,到了元朝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听到鲁锦这么说,他开始有点理解,鲁锦说不要用一千多年前的眼光看待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意思了。

“汉唐有火炕可以取暖吗?或许有,但蒙古草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木柴给他们烧火取暖过冬,但我们现在可以挖煤,草原那边有的是煤炭!

“有了衣和燃料,汉人就能在草原过冬,光是过冬还不够,还得有粮,汉唐时期确实在草原种不出粮食,哪怕是粟米和小麦,也很难在草原种活,草原那边又冷又旱,一把麦种撒下去,辛苦一年,很可能颗粒无收。

“但是现在不同了,千年前没有,可现在有,千年前也没有能在漠北种植的粮食,可现在也有!”

施耐庵立刻瞪大了眼睛,“真有这种粮食?是什么?”

鲁锦没有直接说,而是问道,“先生可认识帅府的汪大渊,就是焕章先生。”

施耐庵点点头,“见过几面,但没有过多交谈。”

“那先生可知我为何没给他授官,又为何千里迢迢的派人从江西把他请来?”

施耐庵猜测道,“我听说这汪焕章早年曾出过海,蹈海万里,还著有《岛夷志略》,大帅征辟他,难道是想让他出海?”

鲁锦点点头,解释道。

“这世上一共有四种木,没有一个是我中国之地的原产物种,其中一种产自印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竺,经由南洋传入琼州,听说宋末元初时,又被黄道婆从琼州引种至松江府。

“另一种是鞑子从西域带来的木,据说原产自埃及,我中国现在所种的,无外乎就是这两种。

“其实这世上还有另外两种木,皆产自东海的大洋彼岸,一曰海岛,一曰大陆,其中以大陆品质最佳,丝最长最细,可以织出不逊于丝绸的布。

“你看,这世上有这么多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却都不在我中国,而历朝的儒生们抱残守缺,自诩泱泱大国,一个个眼高于顶,从不放眼于海外,岂知海外除了这木,还有亩产千斤的油树,亩产万斤的粮种,亩产千斤的玉米,亩产千斤,且还能在漠北种植的粮食?”

施耐庵都听傻了,一副不可置信又有些怀疑的表情看向鲁锦。

“大帅所言当真?我自随元亨投军以来,大帅无时不刻不是胸有成竹,英明贤主之姿,可千万不要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啊。”

施耐庵还以为是汪大渊出了两次海,跑来忽悠鲁锦海外有好东西,想骗鲁锦资助他出海来着。

鲁锦无语的瞥了他一眼,从旁边的书桌上拿起一本最新版的《公输子》,递到施耐庵手里。

“东海之事是我告诉汪大渊的,不是汪大渊跟我说的,是我特意派人将他从江西请来的,不是他上门来骗我的。”

施耐庵闻言顿时露出狐疑表情。

鲁锦指了指那本公输子说道,“我是公输氏嫡传,公输氏不信鬼神,更不信东海有什么神仙仙岛的传闻,为什么?因为我公输氏真的去过东海对岸。

“我刚才说的那些神奇作物,也不是什么仙岛上的仙粮,不过是些异域的粮种而已,对岸的人吃那些粮食,就像中国百姓食用稻麦一样普遍,张骞出使西域,不也带回来类似胡瓜,核桃,孜然之类的许多作物吗,这没什么奇怪的。

“你放心,我也不信什么长生不老,人吃五谷杂粮,有生老病死,此乃天数,我也不会像秦始皇那样派人出海寻仙的。”

施耐庵听到鲁锦如此直白的表态,总算放心了些,看来这个主公还没疯,也没被骗,但鲁锦依然坚持,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东海对岸真有那些东西,可随即他又疑惑道。

“天竺、西域同样远据海外,为何那边的商贾,珍禽异兽,奇异草,都有传到中国,可数千年来,却从没有人听说过东海深处还有陆地,只知道东海有个日本倭国,经常派倭寇袭扰我国海疆。”

鲁锦伸手指了指他,“你可总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是啊,为什么中国只有东海深处有蓬莱仙岛的传闻,却从来没人找到过对岸的陆地呢?”

鲁锦伸出巴掌比了个手势,“因为从咱们这里出发,要一直向东五万里,才能抵达对岸的陆地,五万里宽广的深海大洋啊,而且中间岛屿极少,若是不知道航路,连淡水补给都找不到,就得渴死晒死在半路上。

“即便真有人能抵达对岸,那回来又是五万里,来回十万里的海路,若没点真本事,谁能走个来回,活着回来呢?

“从中国走海路去天竺,去波斯,尚且可以沿着海岸前行,不至于迷航,可东海的大洋深处,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处给你靠岸补给,真的进去了,恐怕也是十死无生啊。

“既然没人能活着回来,又怎会有东海的消息呢。”

施耐庵更加疑惑道,“那大帅如何得知东海对岸的秘辛?”

“因为我公输氏祖上有人去过,绘有对岸的详细舆图,我还知道这世上所有海域的海图,从哪里出发,在哪里补给,要造什么样的船,需要航行多少时间,怎么抵达对岸,全在我脑子里,我还会过洋牵星之术,现在正在教汪大渊学着呢。

“之前我说要在紫金山巅修建天文台,就是为了绘制海图,过洋牵星用的,现在你懂了吧。”

施耐庵恍然大悟,怪不得前天打建康的时候,鲁锦跟汪大渊在聊什么天文,竟然跟此事有关。

然后他又问道,“那不知大帅可否告知,东海对岸究竟是什么去处?”

“那是一片东西横跨万里,南北纵跨两万多里的陆地,丝毫不比我神州土地狭小,其地所居人民,相貌与中国同。

“我公输氏祖先,最早踏足对岸之人,其实是走陆路过去的,而非蹈海过去,其地又有方国,崇信女娲,筑女娲庙,他们又无马匹和车轮,至今还在使用石器和铜器,甚至不会冶铁,因此我那位祖先怀疑,他们是当初败给轩辕黄帝的蚩尤遗族,九黎部落残部,从陆路迁徙至对岸,因此将对岸的大陆称为黎洲.”

施耐庵被鲁锦下了封口令,让他不许去外面跟人乱说,但是又给他讲了一个如此光怪陆离的故事,勾的他心里痒痒的,一个喜欢写小说的人,听到如此有趣的事,鲁锦却不跟他多说了,简直太欺负人了。

不过办正事要紧,他很快就去了秦淮河畔,去那里招募戏班和剧团,而在建康城外,圣武军的扩编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入伍被叫三爷爷?司令为我颁军功 此生定不负你 娘娘媚骨天成,帝王将相皆俯首 可以穿书后,我靠捡垃圾赚翻了 1991?????? NBA???????????? 让你赶工期,没让你名扬海外! 1991我的年代华娱 被绿后:我一天一百万生活费 开局退婚抄家?我靠蜀锦逆袭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