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尹莫急,在下这次所求并非举荐信,而是引荐信,适才听府尹讲起大帅征辟蹈海通番之才,在下思量,或许可以走走这个门路,沈氏虽是商贾,却也是蹈海通番的商贾,货物多通南洋西番,对海外情况虽肯定不如那位汪先生,但也多少有些了解。
“大帅既然需要此类人才,那肯定是多多益善,沈氏若能毛遂自荐,兴许也能凭此求个一官半职,只是在下区区一介白身,恐怕难以得见天颜。
“府尹若能修书一封,为沈氏引荐一番,助沈氏得大帅召见,无论此事成败,今后都对府尹感激不尽,必有后报!”
“这个嘛”
郁韵舟顿时犹豫起来,如果只是引荐的话,自己不用付出什么,便能凭白赚个首富的人情,若是真让他毛遂自荐得了官职,那这个人情自然就赚的更大了,但这人要是拿着自己的引荐信,跑去建康做出刺王杀驾的勾当,那自己肯定也要受到连累,这封信是写还是不写呢?
郁韵舟思来想去,为了政绩,为了让沈氏配合分田,为了能稳定的推行阶梯税法,不让自己辖内搞出大乱子,他还是愿意试一试的。
于是想了想才说道,“这封信我可以帮你写,但本官会照实来写,就说你家中田产巨万,想主动捐献田亩,让本官举荐为官,但本官严词拒绝,不过为了苏州豪绅能主动配合分田新政,就算是为了千金市马骨,本官还是愿意给你一个机会,将你引荐给大帅,至于大帅会不会见你,这我就不能保证了,如何?”
沈荣当即道,“如此甚好,沈氏一定有重谢。”
郁韵舟却摆了摆手说道,“重谢就免了,本官前途广阔,可不想被人栽上一个贪污受贿之名。
“不过本官要你沈氏大张旗鼓的配合官府分田,我会多派人去你家清丈田亩,你留多少,捐多少,场面做大一点,要让苏州豪绅们全都看到,你可愿配合?”
沈荣当即应承道,“这是自然,府尹如此厚待,沈氏必不让府尹为难,一定以身作则,配合官府分田,若有需要,沈氏也愿为官府说客,凭这三分薄面,劝其他士绅配合新政。”
“沈氏如此开明,当为士绅典范,如此最好!那我这便给你修书一封。”
郁韵舟也很高兴的答应下来,这件事若是做成,他的政绩是肯定跑不了的,说不定用不了多久,等明年再有开拓,他就能升到行省衙门里去。
这改朝换代时的升官速度可是太爽了,只要有政绩就能升迁,要是平常岁月,就算是科举上榜,靠资历一级一级的熬,熬到中枢的时候恐怕也离退休不远了
不过郁韵舟也很是鸡贼,他当面把引荐信写好,却不给沈荣,非要他配合分田之后,才肯把信给他,沈荣无奈,不过也只能照做。
郁韵舟让沈荣先回家准备几日,跟家里人交代清楚,然后等到二月十二他再带队上门。
这段时间,其他豪强士绅果然还在观望,没有一个主动来析户分田的,郁韵舟也不着急,等到二月十二,沈氏派了掌柜王祥来府衙请郁韵舟出动,郁韵舟立刻大张旗鼓的领人上门分田。
一路上知府仪仗全打起来,前方有人鸣锣开道,郁韵舟骑马居中,身边还有圣武军甲士护卫左右,他还主动放出消息,说是要去给沈氏分田,路上若有人问起知府去向,也不隐瞒,大张旗鼓的告知消息,于是立刻引来许多附近的豪强士绅去看热闹。
等郁韵舟来到周庄时,知府的仪仗后面已经跟了好大一串,郁韵舟也不赶人,就任凭他们为官。
沈荣也带着全家老小,搀着自己亲爹沈万三出来迎接知府。
沈万三一家人口还算兴旺,他和他弟弟两人,生出五个儿子,沈万三家的三个,沈荣,沈茂,沈旺,老二沈万四家也有两个儿子,沈德昌和沈汉杰,这些儿子辈的人,普遍都已经四五十岁了,是沈氏当代的顶梁柱,当家人。
按照这个辈分,首先将其分为五户,两位老人,沈万三和沈万四,各自跟自己长子分为一户。
然后是沈茂的儿子辈,这一代人丁也不少,光是他自己就有三个儿子,沈森,沈栋,沈青,两个兄弟家里也各自生了三个儿子,这就是九个人,沈万四那一支人口略少,两个儿子也都各自只生了两个孙子。
沈荣做决定,先把同辈的分成五家,五家已经成婚的长子再分出五家,这就分成了十户,另外沈荣的次子和另外一个侄子也已成婚,于是又分了两家出来。
最后整个沈氏一共分成了12户,每户保留田产五千亩,哪怕现在硬扛着三抽一的重税,也要把田留下来传给子孙,这些加起来就有六万亩地。
然后沈荣又拿出一些田产,分给了自家的亲信家仆,比如那些帮他们经营生意的掌柜,管事,船老大之流,例如那个替他掌管城中商铺的掌柜王祥,也分得了一千亩,这些土地累计又分出两万亩,沈氏合计保留了八万亩田产。
剩余的24万亩全部当着众人的面捐给官府!
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顿时哗然,没想到沈氏居然真的这么果决。
郁韵舟这个知府也当场宣布,沈氏捐出的24万亩田产,一律划为官田。
今后这些土地分给谁再说,但只要一天没分出去,还是官田,目前仍在这些土地上佃耕的佃户,就允许他们继续佃耕,并且官田的地租降低一成,今后佃耕官府的官田,一律六四分成,佃户拿六成,官府只要四成租子。
这条消息一出,无数为沈氏佃耕土地的佃户,纷纷雀跃欢呼,直把郁韵舟称作青天大老爷!
官府只要四成的地租,那可真是开了大恩了。
24万亩土地是什么概念?按照50亩一户,足够分给4800个人,每户出一丁都特么够组建一个团了,人数还有富裕!
解决了沈氏一家,官府瞬间收获了近五千个家庭的拥护,这是多么庞大的一股力量!
不过其他士绅就难受了,那些还没分田,或是打算分田,但想多保留一些土地的豪强士绅,脸色瞬间黑的跟锅底一样。
为什么?
之前他们计算的,保留多少土地最划算,比如三千亩的税额是四税一,再加上丁税和徭役,大概能达到30%,然后给佃户五成,他们还能保留两成,勉强可以继续维持。
可是这一切都是基于给佃户五五分成的基础上算来的,但郁韵舟搞这一手,直接给佃户降了一成租子,变成六四分账,佃户拿六成。
如果他们也跟着提升到六成,那一千亩到三千亩这个档次的赋税也会全都无利可图,就算勉强留着土地,也根本赚不到钱。
那你说我不跟着官府降低田租不就行了,可以是可以,但只要官府有了更多的闲置官田,自家的佃户肯定第一个跑过去,谁不愿意去佃地租耕低的田啊,这样他们就留不住佃户了.
那你说官府要是也没有闲田给更多百姓佃耕,我也死撑着继续五五分成,那也没问题,但这样佃户肯定天天背地里骂地主,心里更加向着官府,地主的民心也就没了。
这一招简直釜底抽薪,实在太狠了,但是那些豪强士绅们还没法说什么,现在这是官府的官田,官府愿意少收一成地租,你丫管得着吗?!
当然,给官田降低一成地租,用来争取民心这个主意,也是鲁锦出的,郁韵舟这个知府可没那么大的权力,拿着官府的地租收入去收买人心。
不过这也都是过渡时期罢了,等以后统一全国后,肯定要把这些无地的佃户都移民到人少的地方分田落户,到时候地主们更招不到佃户,只会加快分田的速度,来降低自家赋税压力,到了那时,什么豪强地主,全都要烟消云散,变成给朝廷种地纳粮出丁的一个个户籍
与此同时,沈荣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那封郁韵舟写的介绍信,带着兄弟和子侄,一起踏上了去往建康的求官之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