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2 / 2)

而且初高中的数量也会锐减,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这个阶段,想让女子和男子一起读初中,还是很困难的,古代男女大防一般是13岁,皇子出阁,从内宫搬到外朝册封王爵也是13岁。

小学就算七岁入学,毕业也才11岁,男女混读是没问题的,那么小的小孩,不需要防,但是到了初中就不行了,除非开办专门的女校,可是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愿意掏学费去供女子读书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主要还是生产力跟不上,国家财政收入有限,鲁锦要是有钱,直接把初高中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就算是单独办女校,只要不收学费,还是有人会愿意送女儿去读书,但是收学费,那就肯定没几个人了,所以女校肯定会有,但不会多。

这样初中的数量就会锐减一半,毕竟少了一半女性人口呢,然后把小升初的升学率控制到七成,淘汰掉学习成绩差的三成,初中的数量大概是840所,初升高升学率控制到六成,全国高中大概500所,每年五十万高中毕业生,去抢数量有限的大学名额,估计高考淘汰率会更加残酷.

理顺了整个学校体系,然后话题就被转到了鲁锦说的星期工作制上面,继而又牵扯到历法,这很重要,因为得先确定工休制度,才能划分学期和课时,然后再按课时编写课本,要在规定的课时内把知识点教完。

鲁锦自己是习惯了星期制的节奏,觉得古代旬休制很难绷,上九休一,连续工作九天,不会烦躁吗?但是在场的其他人都是旬休过来的,他们早就习惯了。

另外鲁锦想推行星期制,也得找依据,星期制这玩意虽然不是中国原创的,但是传入中国的时间却很早,大概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知道了,到了北宋时期,星期制还被编入了历法,进行了本土化适应,称为七曜日,又称曜日制,一周七天,‘金木水火土月日’各一天。

不然你以为会叫星期?周七为什么叫星期日?西方称礼拜日,那是因为他们要到教堂礼拜,中国人当然不去教堂,所以称作星期或周日,受中国影响的日韩,至今还称为七曜日。

只是北宋虽然把七曜日编进了《应天历》里,但那只是用来计算历法的,并没有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进行推广,不然也就不用鲁锦费这个劲推广了,为什么北宋没有推广,汪广洋对此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日历这东西,太阳历是用来定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太阴历也就是月历,主要是定城市生产生活的,一月三旬的旬休制为什么能推广开?因为方便。

百姓看看月亮就知道现在是上中下旬,而如果推广星期制,那百姓怎么确定具体日期?看月亮能看出是星期几吗?所以想推广星期制,起码家家户户都要有一本日历,百姓才会不把日子过乱。

说白了还是生产力问题,大量制作日历需要很多纸和墨啊.

类似的问题还有精确的时间,你想让工人准点上班,让学校准点上课,让火车准点发车,首先你得让百姓知道精确的时间啊。

以前乡下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不太需要精确的时间,而城里有官府设置的钟鼓楼,钟鼓楼里有日晷和漏刻,派世袭的阴阳户天天盯着日晷击鼓敲钟,晚上盯着漏刻,派人打更报时,但是想推广现代的生产生活模式,仅靠这些就有点不够用了,得有更加精确的时间。

好在鲁锦已经造出了钟表,可以让少府开一个钟表公司,作为皇室的企业,印刷带星期的日历也不是问题,老朱都能印出上百万本明大诰,鲁锦难道连日历都印不起了?因此推广星期作息制这条提案,也被鲁锦强行通过了。

其实汉朝就采用过类似的作息方式了,汉朝是上五休一,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回家洗澡的日子,这跟星期制的上五休二有何区别?无非是把一旬十天拆成两个五天而已。

最后就是假期制度,原历史上的明朝是出了名的惨,不仅假期少,工资也少,再加上许多官吏都是元朝的旧官,贪腐问题一直居高不下,老朱定的是旬休制和节假日并行,每旬休息一天,一年36旬就是36天,再加上冬至,夏至,春节这样的节假日,全年假期一共是50天。

看起来好像不少的样子,但要跟前朝对比,宋朝全年休假120天,唐朝是90到100天左右,鲁锦呢,鲁锦也卷!虽然嘴上骂着老朱,但是他自己身体也很诚实

全面推广星期制后,学校采用双休,上五休二;工厂工人采用大小周制度,单休和双休交替进行,这个星期上六休一,下个星期上五休二,故而称为大小周,一共78天休息日。

再加上冬至一天,清明三天,端午一天,中秋一天,春节七天,全年91天假期,将来还可以加上国庆节七天,全年98天,跟唐朝的水平差不多,但这是工厂,官府当然要卷起来

朝廷和官府采用单休制度,上六休一,一共52天,再加上20天节假日,全年一共72天假期,比老朱的50天松一点,比唐朝的90天又卷一点。

这场堪比‘两会’的建国制度筹备大会,足足开了大半个月,从鲁锦定下制度大纲,接下来便是每天讨论各个方面的细节,等商量的差不多的时候,时间也到了六月二十日。

至正十三年的六月下旬,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方国珍买马回来了,从大都买了三千多匹,从高丽买了四千匹,合计买了七千五百多匹马,全部在海宁州(连云港)上岸,同时也卖给大都十几万石粮食,还赚到一些钱。

并且情报局还和大都、辽东、高丽方面,都订好了来年继续交易马匹,情报局还借着沈氏和方国珍的路子,接触到了元朝的现任宰相哈麻,而且还得到一个小道消息,脱脱可能死了。

脱脱被哈麻联合奇皇后斗倒之后,被贬云南,但是因为鲁锦截断了南下的陆路通道,所以脱脱是走海路送去的,可能是受了哈麻指使,半路上没到广州上岸,脱脱就在船上被弄死了,这货也怕脱脱再回来跟他夺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了脱脱

唔,鲁锦得到这个消息反应倒是不大,脱脱历史上就是被哈麻矫诏毒死的,现在看来也不例外。

反倒是大都如今的情况,鲁锦更关心一点。

大都现在很缺粮,拜鲁锦占领了江南,截断了徐州漕运所赐,大都现在已经在吃人了

好处是元廷再也拿不出粮草筹措大军,无力再组织大兵团南下镇压红巾军,镇压红巾的任务只能依靠那些地方团练军阀,比如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养父)这些元末有名的军阀头子。

坏处是北方的人口又被消耗了,这一波乱世结束,也不知北方还能剩下多少人。

另外就是哈麻,这几个月被粮食问题愁的团团转,现在方国珍雪中送炭,送来十几万石粮食,解了大都的燃眉之急,方国珍的使者,包毓派出的情报局细作,立刻就被哈麻奉为座上宾,只要能给哈麻送去粮食,你就能随意出入丞相哈麻的府邸。

借着这条路子,情报局立刻就在大都站稳了脚跟,并将情报站打入了元廷的政治中心,能及时从哈麻这里获得元廷中枢的一些重要情报,情报局这下立了个大功!!!

这可真是彼之奸臣,吾之英雄啊

第二件事就是原定于六月二十日发动的金衢战役,正式开打了。

东线第三方面军,由第二集团军副总兵张德胜亲自带队,率领新编52军主力进攻婺州路,在已经暗中投降的婺州路万户陶广义的配合下,张德胜一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义乌、东阳、永康、武义、兰溪这些外围城池,最终带主力包围金华城。

浙东廉访使杨惠被绑,婺州路达鲁赤僧住被杀,元廷枢密院同佥宁安庆,在陶广义和李相的劝说下选择投降,元廷江南行台侍御史帖木烈思,见大势已去,于金华城头刎颈自杀。

自此,元廷在江南最后的一个行政指挥中心被圣武军一锅端,婺州路正式改名金华府,府城城门大开,张德胜率领圣武军进驻金华府城,陶广义也带着被俘的杨惠、投降的宁安庆,以及都事李相,一起启程前往建康去见鲁锦。

西路这边,第五方面军也筹集精锐,由邓顺兴和秦戎带队,率领46军猛攻衢州路。

衢州路知道背后有金华抵挡东面之敌,所以背后没有防备,全部兵力都放在西面抵挡邓顺兴,谁知陶广义却提前叛变了,导致婺州路迅速沦陷,还不等衢州路反应过来,张德胜的52军就从东面挥师西进,猛掏衢州路的后心,迅速攻占了兵力空虚的龙游、和衢州路首府‘西安’两城,这个西安也被改成衢州府。

位于西线开化、常山、江山三城的元军,见到自己老家被圣武军从背后掏了,士气顿时土崩瓦解,在邓顺兴的进攻下全部投降,西线的三座城池也全部易手。

至此,历时总共不到十天,金衢战役就全部结束,来的快去的也快,就连许多当地百姓,都还没反应过来,城池上的旗帜就已经变了。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金衢战役的行动,防止江西元军从西面攻击第五方面军的侧翼,廖永安的第一方面军也主动出击,动用一个集团军五万多人的兵力佯攻江州城(九江),吓得江西元军不敢向衢州支援一兵一卒,等那边衢州打完,廖永安又立刻退回了黄梅和宿州。

经此一役,圣武军已经彻底扫清了进攻江西的障碍,就等九月收了秋粮,便可以全面发兵!

至正十三年七月初,顶着小暑大暑的酷热,夏粮的稻穗在极快的灌浆饱满成熟起来,而鲁锦却全副武装,穿着张芸绣新作的九旒十二章的楚王冠冕,腰悬宝剑,跟着陶安排练祭天的礼仪。

也正是这个时候,陶广义带着一大家子从金华来到了建康。

(本章完)

最新小说: 1991?????? NBA???????????? 让你赶工期,没让你名扬海外! 1991我的年代华娱 被绿后:我一天一百万生活费 开局退婚抄家?我靠蜀锦逆袭首富 八零:换嫁小渔村,我成全家团宠 风舞南诏 我在港娱吃瓜看戏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