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路上安排小杨和杨村这边进一步扩大现场勘察的范围,以及发现更多的线索。
晨光穿透北山公园的梧桐树叶,在扩大后的勘查区域投下斑驳的光斑。小杨踩着勘查踏板在灌木丛外围移动,勘查灯的光束在露水未干的草地上划出亮线。“扩大半径至50米,”他对着对讲机说,靴底的防滑纹路在湿泥里碾出规整的菱形印记,“重点排查足迹延伸方向的土壤扰动区,注意寻找非本土植被碎屑和金属反光点。”
小孙正蹲在通往公园西门的碎石路上,足迹灯的蓝光照亮了一道43码皮鞋印,他用比例尺卡在鞋印前掌处:“师兄,这枚足迹的压力面分布很特殊,前掌外侧压力比内侧大20%,步长78厘米,步宽14厘米,符合外偏步态特征。”他掏出石膏粉,均匀撒在鞋印周围:“这枚立体足迹的深度达1.2厘米,比之前发现的深0.3厘米,说明嫌疑人负重增加——可能是拖拽尸体时留下的。”
两人沿着足迹延伸的方向往西门推进,路边的月季花有明显的碾压痕迹,枝条断裂处的新鲜截面还在渗汁液。“月季枝条的断裂方式是剪切性断裂,”小杨用镊子夹起根折断的枝条,“不是自然倒伏,是被横向力强行折断的,断口处有淡蓝色的纤维残留,与尸体夹克内衬的纤维成分初步吻合。”小孙打开足迹分析系统,将现场数据输入:“根据步长、步宽推算,嫌疑人身高在175-180厘米之间,体重约75公斤,这与负重步态的分析结果一致。”
在公园西门的铁栅栏旁,小孙的金属探测器突然发出“滴滴”的警报声。他蹲下身子拨开枯叶,一枚生锈的钥匙扣暴露在阳光下,上面挂着半枚褪色的警徽。“制式警徽,边缘有新鲜的磨损痕迹,”小杨用磁铁靠近钥匙扣,金属表面吸附着细小的铁屑,“锈蚀层有两层,说明暴露在空气中至少6个月,但扣环处的划痕显示最近被人触碰过。”小孙用pH试纸测试周围土壤:“土壤酸碱度7.0,中性环境,钥匙扣的位置距离尸体发现地30米,不在主足迹线上,可能是嫌疑人无意间掉落的。”
两人继续往西北方向的假山推进,小杨突然在一片枯黄的茅草里停下,勘查灯的光束聚焦在一撮黑色的灰烬上。“非燃烧区出现孤立灰烬,”他用标尺测量灰烬范围,“直径6厘米,呈不规则圆形,内含未燃尽的烟草颗粒,粒径0.3-0.5毫米,与尸体旁发现的中华牌香烟成分一致。”小孙用风速仪测了下环境风速:“东北风三级,按风力推算,这种孤立灰烬应该是嫌疑人停留时掉落的,说明他在作案后曾在此短暂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