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新颖,我认为非常值得投资。
所以,想找吴先生你试试能不能投资这个项目。”
吴思远苦笑:“陈先生一语中的。这个题材要拍出效果,确实资金上需求比较大,所以我才四处找钱。”
“我可以投资二十万港币。”陈秉文平静地抛出了重磅炸弹。
吴思远和旁边的助理都倒吸一口凉气。
二十万!
之前拍《蛇形刁手》用了八十万的预算。
这次临时起意拍摄《醉拳》,目前只有五十万的投资,确实有些捉襟见肘。
原本吴思远今天来见的投资人有投资意向,但最多也就五万港币。
现在自己面前这个年轻人开口就是二十万港币,让吴思远实在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陈先生....当真?”吴思远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千真万确。”陈秉文点头,“而且,我不干涉创作,不塞演员,不插手拍摄。
剧本、选角、拍摄,一切以您吴先生和程龙的意见为准。”
吴思远心中狂喜,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商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陈先生如此慷慨,想必有所求?”
“当然。”陈秉文微微一笑,“我要的是《醉拳》这部电影的独家广告植入权以及按照投资比例享有票房分成权。”
“广告植入?”投资按比例分票房这个是行规,但这个1978年还极其新鲜的广告植入概念,吴思远就有些陌生了。
“简单说,就是在电影的场景、道具或台词中,自然融入我陈记糖水的元素。”
陈秉文解释道,“比如,主角练功累了,在路边摊喝一碗我们陈记的陈皮红豆沙;
或者某个场景的背景里,出现我们陈记糖水铺的招牌;
甚至可以让角色说一句‘打完架,去陈记喝碗糖水润润喉’之类的台词。
要自然,不突兀,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吴思远皱起了眉头。
他追求的是电影的纯粹性和艺术性,对在电影里硬塞广告本能的排斥。
“陈先生,这......恐怕会影响电影的观感,观众会出戏的。”
“吴先生多虑了。”陈秉文早有准备,“《醉拳》的背景是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路边摊、糖水铺本就是那个时代的常见元素。
一碗热气腾腾、用料实在的糖水,不仅能展现市井烟火气,还能在紧张的打斗戏后提供一个轻松温馨的缓冲点,丰富电影层次。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得巧妙、自然,让它服务于剧情和人物,而非生硬的广告牌。
我相信以吴先生的功力,这绝非难事。”
他顿了顿:“二十万投资,如果植入效果好,未来陈记还可以成为思远影业的长期合作伙伴。”
吴思远陷入了沉思。
二十万的全额投资,不干涉创作,只要“广告植入”和票房分成......这个条件太诱人了。
虽然植入广告让他有些顾虑,但陈秉文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处理得当,一碗糖水确实可以成为市井生活的点睛之笔。
而且,对方明确表示会尊重创作,一切以自然融入剧情为前提。
他内心激烈地权衡着。
一边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巨额资金和可能的长期合作,另一边是对电影艺术的坚持。
资金的压力和暑期档的紧迫感最终占据了上风。
“陈先生,我需要考虑一下,也要和导演和主演他们商量商量。”吴思远没有立刻答应。
“理解。”陈秉文递上自己的名片,“吴先生可以随时联系我。不过,时间不等人,暑期档的窗口期很短。
我相信,陈记的加入,会让《醉拳》更加精彩。”
他没有再多说,起身告辞。
留下吴思远对着那张简洁的名片,心潮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