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元璋拿起写满了文章的薄纸看着的同时,李可这边也是没个正形,若是换做正常的读书士子,哪个不是站在那恭恭敬敬地等着他读完再动。
可李可却在干什么,他居然在甩着自己因为写得有点发麻的手腕,而且李可还在四处东张西望,四处打量这华盖殿的布置,丝毫没有把他这当成是皇宫。
但相比起李可的无礼,朱元璋此时的注意力也不得不重新集中回到文章的内容本身,只见他很快收回浪费到李可身上的余光,重新看起了文章——反正只要对方写得不好,他立马就以这为借口把对方给赶出去。
虽说他朱元璋的确很需要人才来辅佐,但也不是什么浑水摸鱼的人都能来的。
然后他就对着李可的文章默默地轻声念了出来,“论人口变化与朝代的兴衰,以及对治国的启示?”
这文章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再看开头第一句,“‘自古以来,所有帝皇都希望自己手底下的百姓越多越好,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估计也没想到,他只是随便看了一眼,然后就不自觉地被吸引了进去。
而由于李可手头上没有以前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数据,所以论据方面,李可也只能是采用思想实验的方式。
就一家五口人,四十亩地,如果没遇到天灾,如果没有贪官污吏压迫,那么接下来会怎么发展。
第一代人,可能过得好好的,第二代人,也还行,第三代人,开始有点卷,第四代人,这怕是就得抢家产了。
更遑论接下来的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
这还是理想状态下,那如果再把天灾,再把贪官污吏也给加上去呢。
所以啊,为何一个朝代的衰亡,往往只需要一场天灾呢?
就近的大元,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贪官污吏,则是会助推百姓对这个王朝的失望,以及反抗。
曾几何时,天下百姓也曾在大元高高兴兴地活着,可为何大元突然就不行了,才不过百年国运就没了?
左传上就有写,‘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可李可认为,这或许也并不能说禹、汤是好人,懂得罪己,所以国家就好,而桀、纣是坏人,只会怪罪别人,所以国家就亡。
而是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所以他的百姓土地压力都不大,不缺吃的,甚至刚刚开国,还有点贫穷,所以他才必须励精图治,最后国家自然也就好了。
而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就算他不去怪罪别人,其实他的国家也一样要灭亡,因为到了一个家族的后面几代,东西都已经不够分,所有人都会陷入到互相残杀之中。
而汤、纣二人亦是同理。
当然,说那么多,倒也不是说要污蔑明君,洗白昏君,而是当事情到了那一步,就算是品性纯良之人,也会不自觉地变成坏人。
就算是让夏朝的开国君主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汤,跟他们的子孙后代调换一下位置,他们也未必就能搞好夏朝跟商朝。
当一个朝代要亡的时候,难道就真的没有想要力挽狂澜的人吗?
这肯定是有的,历朝历代的中兴还少么?只是,他们无一不都是昙花一现。
秦汉就不说了,唐朝,开元盛世之后,突然一场安史之乱,大唐国势急转直下,宋朝,宋徽宗时期的大宋多么富有,一场靖康之变,只能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