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改造降将(2 / 2)

董二柱招呼着马科,给他和黑子端了一碗饭,

“四川这边主要是种稻米居多,不知道你吃不吃得惯。”

“军中平时不让饮酒,但饭菜管够。”

马科看着眼前的饭菜,突然来了一句:

“董将军,可否让我去下面士卒的食堂里看看?”

董二柱闻言,点了点头:

“马兄弟自便,我俩就不等你了。”

马科二话不说,火急火燎的跑出了棚子,径直走进了中间最大的食堂里。

他今天就要好好看看,这群人是不是真的不缺粮食。

见此情形,食堂里的董二柱和黑子两人对视一眼,齐齐耸了耸肩,便不再理会,埋头干起了饭。

很快,马科一脸失魂落魄地重新回到了棚子里。

回想起刚才的所见所闻,他苦笑两声:

“贵军好手段!”

“连底下的士卒都能端着冒尖的饭碗,喝着带油水的菜汤。”

“要是我三边秦军,人人都能吃得这么好,何来哗变一说?”

他心中对江瀚军的后勤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支军队,是真的不缺粮!

能把最底层的士卒都基本喂饱,还能保证军官有体面的伙食,这份组织能力和物资储备,绝非等闲之辈。

他端起饭碗,夹了一大块肥肉送入口中,油脂的香气和咸鲜的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

一种踏实的饱腹感油然而生。

他闷头扒了几口饭,含糊地问道:

“董将军,这晚上的课到底讲些什么?”

董二柱灌了一口菜汤,咂咂嘴:

“今晚的课堂上,会有份手册发给你。”

“你仔细听军中掌令讲课,然后对照册子就明白了。”

马科看着董二柱笃定的样子,心中的好奇更甚,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册子了。

一个时辰的饭点儿很快过去,马科终于等来了他心心念念的课堂。

三人来到校场南侧一间大帐内,掀帘而入。

大帐内,不少士卒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而讲课的掌令则是老熟人王五。

董二柱拉着马科,介绍道:

“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军中掌令王五。”

“当初单枪匹马,策划了甘肃镇暴动,凭一己之力为我军拉来了数千人马。”

马科看着面前的王五,愣了愣神。

甘肃镇暴动声势浩大,他之前也有所耳闻。

可他万万没想到,那场轰动整个边镇的起义,竟然是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汉子干的。

王五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董头儿,我也就是运气好罢了。”

“全靠弟兄们抬举。”

董二柱摆摆手,打断他:

“功就是功,难得大帅看重你,今天别丢了份。”

“这位是新降的马游击,以后就交给你负责了。”

“今天先讲讲军纪,把大帅写的册子给马将军看看。”

王五点点头,随后从怀里掏出一本精装的册子,递给了马科。

马科双手接过,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印着几个大字:

《新军条例及掌令训导纲要》

翻开册子,里面的第一段话就让他差点惊掉了下巴:

暴明失道,官贪将懦,兵匪肆虐,百姓涂炭。

江某承天应人,率众起义,志在澄清寰宇,拯救万民于水火。

欲竟此伟业,必先锻雄师。

盖闻治军之道,首在明纪律、辨上下、严号令、重赏罚。

此《纲要》乃我军立身之本、制胜之基。

凡我麾下,上至将佐,下至卒伍,并掌令诸员,务须深研熟记,身体力行。

戚少保有云:“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

今取其兵书精要,融于我军规条之中,望三军将士,恪守勿违;同心戮力,共建功业!——江瀚

马科神情凝重,不顾旁边有人,借着油灯仔细翻阅起了这本册子。

纲要第一条:宗旨与使命。

本军宗旨:推翻暴明,驱除鞑虏。

士卒使命:恪守本分,精练武艺,效死疆场,以卫乡土父老。

第二条:军纪。

对于战场作战,其中谈到

“金鼓旗帜为命,闻鼓则进,闻金则止,将令所指,万死不辞。”

而对于日常行军驻扎,又要求做到“取民间一丝,必照价给付”

擅闯民宅、调戏妇女者,军法从事!

而对于战场缴获,其中也有明确规定,要求缴获归公。

“战阵所得,无论金银财帛、军械粮秣,悉数上交,由主帅论功行赏,私匿者同盗论处。”

第三条是官兵职分。

为将需智勇兼备,明赏罚,严号令,爱兵如子。

临阵当先,退则在后;体察士卒饥寒劳苦,善加抚恤;勤加操练,教习战法;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务使军中信服。

为兵需尊上敬长,恪守本分。

勤习武艺,听从教诲;临阵奋勇,不得退缩;爱惜器械,严守营规;同袍相济,患难与共。

其中,还着重提到了“掌令”一职。

掌令定位十分明确:为什伍耳目,主将喉舌。

须以忠义为本,持身以正。

主要负责宣讲军纪宗旨,监察军令执行,纠察不法情事。

最关键的是,掌令有越级汇报的权力,并直属于江瀚麾下。

纲要第四条中,更是强调了集体监督责任。

一伍之中,互相督察;一什之内,彼此规诫。

什伍内有人犯禁,而同伍、同什未能及时制止或上报,视情节轻重连坐受罚。

掌令也要负监察不力的责任。

第五条是日常操练。

军中要求勤练不辍,士卒须按操典勤习战阵技艺,熟稔金鼓号令。

技艺超群、勇猛敢战、忠诚可靠者,经考校可入选锋营,享双饷厚赏,甲胄精良,为全军锋锐。

而对于第六条,军功叙录与赏罚,则是一改明军以首级轮功的传统,改用了新的记功方式。

军功叙录,首重战局胜负与达成既定目标。

战后论功,由主将、军中赞画会同各级军官、掌令共同负责。

依据战前部署及实际战况,核查各部是否完成所承担的战术、战略目标。

比如攻克指定据点、守住关隘、击溃或歼灭敌军、掩护主力侧翼、按时抵达预定位置等。

核心原则就是不再以人头论功,而是以完成任务、取得胜利为根本。

达成目标者,即为有功。

完成目标的部伍,除了集体赏赐表功外,还可以按功绩大小、出力多寡,经核定后予以相应赏赐。

而斩将、夺旗、陷阵、先登等特殊功劳则不在此例。

当单独记录,另行重赏!

这类功劳,经过核实无误后,将由大帅亲自发文,给于超出规格的厚赏,并通令全军褒扬,鼓励士气。

而对于有过则必罚,未能完成军令、临阵退缩、贻误战机、谎报军功者,依照军法严惩不贷。

马科身为明军将领,对“首级论功”这一点可谓是深有感触。

说实话,首级论功在理想状态下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

相较于“冲锋”“破敌”等主观战功评价,首级作为实物证据,确实能减少冒功舞弊的现象。

毕竟生擒斩首,有实物可验,而当先破敌没有证据可凭。

而且对于底层士兵来说,首级与赏银、升迁直接挂钩,理论上更能激发作战的积极性。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制度完备且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随着明朝财政溃败、官僚腐败加剧及大规模战争频发,首级论功制度就变成了军事灾难的催化剂。

典型如萨尔浒之战,杜松部的士兵,因争割首级导致攻势停滞,遭后金援军反歼。

戚继光更是痛斥北军:

“杀倒一贼,三五十人争抢,反被敌军乘机冲垮!”

同时系统性造假与滥杀也出现了。

为了凑出首级,明末时期不少明军屠杀平民。

毛文龙等将领更是通过“买功”、“换俘”、“窜名”等手段虚构战功。

再加上明末时期,朝廷财政崩溃,导致无赏可发,激励失效。

明廷长期拖欠军饷,首级赏银常以“赏红”(红布)代替。

马科从军多年,他部下很多士卒,出生入死仅得一象征物,营中的红布都快垒成小山了,自然士气低迷。

对于“首级论功”,马科可谓是深恶痛绝。

他十分赞同江瀚改变记功方式的举措。

一旁的董二柱看着马科专心致志的样子,也不忍再过多打扰。

于是他招来王五,低声吩咐道:

“这人我就交给你了,你多上点心。”

“务必要把他在明军那头养成的坏习惯给改过来,否则大帅是不会让他带兵上战场的。”

“此人是我军接纳的第一个明军降将,想必以后还会更多。”

“你自己也要总结总结,得出一套能够通行全军的方法。”

王五思索良久,重重地点了点头:

“没问题,董头儿,你就交给我吧。”

“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我一定把他教出来!”

最新小说: 修仙模拟器 两宋英雄传 没人告诉我她是女帝啊? 夫君的遗腹子自带口粮 和闺蜜嫁进侯府吃瓜看戏(穿书) 文武悍卒 大楚悍卒 铁血大明从衙役开始 黄袍加身 逍遥紫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