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忠奸(1 / 2)

朱慈炅不知道朝会何时结束的,他的大将们何时离开的,但袁可立最终没有抢救回来。

长城城楼的这一幕不止朱慈炅震惊,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血溅丹墀,所为何来?

袁可立不是求名,他的奏章是直接呈到朱慈炅面前,没有人知道内容。

袁可立更不是求利,他已经七十多了,他也没有入阁资格,最多就是一部尚书。以他资历,生前没有,死后也必然有尚书追封。

小皇帝才刚刚登基啊,而且还是幼童,许多大政都不是小皇帝施行的。而且小皇帝刚刚大胜,圣威正隆,你一个袁可立的死谏根本影响不到分毫,甚至可以说毫无价值。

怎么会用这么激烈的手段进谏,你要谏什么?

小皇帝还小,便是最为群臣诟病的断绝言路,都察院自己实际都没有当回事,谁都没有指望三岁孩童来决断大臣吵架。

等皇帝年纪大点,他自然知道都察院的作用,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幼稚,根本不需要劝谏,所谓劝谏的动作不过是种政治姿态。

在很多人眼里,小皇帝实际已经算是大明明君了,力挽狂澜,亲临前线,几个皇帝能做到?

即便小皇帝有时候脾气不好,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四十万石粮草资敌,换谁来都会脾气不好,更不会有人和气头上的小皇帝作对,即便杀个人头滚滚也要认,这件千古奇谭没法洗。

袁可立,不知所谓,莫名其妙,仅仅是为了扫小皇帝的兴?

这老头是不是头脑不清醒了?

有病。

只有朱慈炅怅然若失,袁可立带血的笑容如泰山重压,让他措手不及。他以为的无上皇权对这个世界掌控,显得荒谬可笑。

不止朱慈炅在观察审视他的臣子,他的臣子也在观察审视他,袁可立就是其中最敏感的。

天津缚阁老缚巡抚,看起来是幼帝胡闹,老臣不和幼童计较,但当朱慈炅越来越多的展示他的成熟后,袁可立计较了。

轻士慢贤,是袁可立提出的朱慈炅的第一个毛病。

“仰帝望轻众生,恃早慧讥宿老。”

清楚表明袁可立注意到朱慈炅从前世带来的骄狂,一句话就是看不起人。

“登高则慎,洞烛借光。”

袁可立用最激烈的方式给朱慈炅人生观来了次世情教育,他希望皇帝审慎谦逊,希望朱慈炅借助大明贤才的光来照亮大明未来的道路,而不要做独夫。

袁可立对于皇帝的成长提出了很多的意见,针对的就是朱慈炅的性格弱点。

他希望皇帝多读书,用自己的智慧思考,而不是听信身边人。

袁可立可能误会了,教朱慈炅的老师都在另一个时空,而不是他的身边人。

袁可立最震撼朱慈炅的不是关于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治国思想的激烈碰撞。

袁可立首先意识到了朱慈炅的重商主义,严厉批判了术与器,对朱慈炅试图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展开了相当激烈的分辨。

袁可立明确告诉朱慈炅,如果他继续一意孤行,大明未来将没有皇帝的位置。即便朱慈炅本人有能力和威望保住他的皇位,一但这种洪水猛兽放出来,朱慈炅的子孙必然会失去皇位。

最新小说: 都吃软饭了,傻子才争天下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法兰西之父 村民饥荒我吃肉,我把儿媳养肥肥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大乾悍卒:我有一个蟒蛇分身 废太子的早死原配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