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四、偏求一土疑。那么基本上,我们从这个经论的学习啊,我们知道在大乘的传承当中,我们想要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是有两个主要的法门: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力的修学法门。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依止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来修习戒定慧,依止戒定慧的力量,来消灭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业。当然从因缘的观察,烦恼跟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所累积的,是多生多劫的。所以它的整个消灭的过程,也必须要付出多生多劫的辛苦的代价。那么这样的法门,我们称为自力的修学法门。
第二种选择就是所谓的他力的法门。就是我们选择仰仗弥陀的本愿的功德的摄受,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在净土的环境之下,修习戒定慧,消灭无始的烦恼跟罪业。
那么我们当然今天在座的诸位,可能大部分都是选择净土的法门,来当作自己成佛之道的规划。既然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我们就必须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关键;因为净土法门的重点在于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就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缘。阿弥陀佛本身在因地的时候发的一个本愿功德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是事实,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们相信弥陀本愿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但是问题是,既然是讲到感应道交,我们自己的资粮的准备就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感应不是单方面的,弥陀把功德准备好了,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资粮是不是准备好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关心的一个重点。
净土法门的修学的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要对弥陀的功德生起一种真实皈依的心情。当然这个皈依的心,在佛法的专有名词叫做信心,你相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救拔你。
这个信心的栽培,是有两个差别的次第。刚开始我们对弥陀功德信心的栽培,叫作仰信,仰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有能力救拔我。当然你要相信,我自己是业障凡夫,我自己没有力量。那么你第二个相信谁有力量救拔我呢?阿弥陀佛有本愿功德力,绝对能够摄受你。
当然,这个仰信就是一种很粗浅的认识,基本上对整个成佛之道的这些净土的因缘,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但是内心当中有一个薄弱的信心。这种仰信,自然是很难抗拒我们内心的烦恼;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无始劫的流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负面的情绪,会干扰我们的信心。
凡夫的修学跟圣人修学的差别,凡夫有烦恼障,圣人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功德,他那个功德没有人会去干扰他;但是不幸的是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当中产生的信心,但是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烦恼,嗔烦恼,疑惑心,高慢心,这些烦恼会不时地去伤害我们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建立了对弥陀的仰信,基本上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再进步,就是你要听闻大乘的正法,从正法当中建立对弥陀的正见。通过对道理的明白,生起一种如实的观照。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后面就是一种光明智慧观照的支柱,这个时候的信心叫做真实信心。你那个信心的背后,有一种光明的智慧在支柱着你。那么光明的观照,对于任何来干扰我们内心功德信心的这些烦恼,就有调伏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一心不乱。
蕅益大师解释一心不乱,他是分两部分:蕅益大师认为达到一心不难。我们对于弥陀的功德,我们相信弥陀有能力救拔我,我相信我自己没有能力;当然我们只好一心皈命,通身靠倒弥陀的圣号。我们心中不断地忆念,专注、相续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要达到不乱,这就非常困难;所谓的不乱,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内心当中所成就一心的功德,但我们心中的烦恼会不断出现,来干扰你这个一心的功德,烦恼一定会来扰乱我们。所谓的不乱,就是我们对烦恼有调伏力,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还有一种对大乘佛法的正见观照,你能够化解你心中的任何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了基本的仰信以后,应该要多多地学习大乘的经论,特别是有关净土的经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破除我们的障碍;这样子我们的一心的功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
我想在座的诸位应该都是久修净土之人,当然我们今天,一个学佛者,就是很踏实的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有烦恼,这个是应该要相信的;但是佛法多的是法宝,一定有方法可以对治,问题就是你要学习,你要有这种学习的心情,否则我们要进步就非常困难。
在藏传佛教的一个伟大的上师,叫敦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说,如果我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对无上菩提永远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拨出时间,来研究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观照。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自己的观照。
好,我们看讲义的甲四,偏求一土疑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
乙一、征问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宝弟子,我们的心情,以一种平等的心念来求生一切的净土,也以平等的心念来忆念一切的佛,这样才是圆满的。为什么要偏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他有什么特别点,这个就是很重要。
其实净土法门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它是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既然我们今天要对阿弥陀佛生起不共的皈依,你一定要相信说,为什么我选择阿弥陀佛,不选择其他的佛;念阿弥陀佛,跟念其他的佛有什么差别。这个我们应该在真实的皈依弥陀之前,有一些正确的判断。
那么我们看这个回答的地方。
乙二、释疑
我们解释这个疑惑。释疑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第一段的理由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既然讲本尊相应,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为什么单单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呢?这个第一个理由就是,“凡夫无智,不敢自专。”这个是智者大师的谦卑。
智者大师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来观照诸佛的差别,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敢妄加的揣测;我能够回答的就是专用佛语,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遵循佛陀的教法。那么什么叫专用佛语呢?因为从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假设我们今天心平气和地打开大藏经,“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当然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当中,也有很多的教法是忆念某一尊佛,到某一个净土去,但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要我们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比例,这样的经论是最多的。
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了,比如说《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字。当然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我们藏经当中,讲到要劝我们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而求生净土的,有一百一十一部经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占的比例是相当的高。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相信自己的智慧是有障碍。因为我们的智慧,其实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智慧的获取,是靠我们的六根,靠眼睛、耳朵、鼻子,这个六根的观察,去吸收一些资料、资讯。但是我们的六根是有障碍的,我们眼睛,一张纸就把这个眼睛障碍了。所以我们在选择法门,绝对不能够自己自作主张,要尊重传承。
在台湾也有一些道场,也鼓励人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其实这个都是自作主张;因为我们看中国的整个大乘佛法的传承,没有历代的祖师弘扬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登这个高山,我们不必说买一个镰刀,自己去开路,没有必要。你跟着自己的直觉去开路,也可能会开出一条路,但这条路可能会有危险,也可能是一个不通的路。换句话说,这一条路,历代的诸佛、历代的圣贤已经完成了这条路的规划,我们只要遵循这个道路就可以了。就是我们刚开始念阿弥陀佛,第一个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这就是第一个理由。
我想我们今天在遵循教法之前,我们应该对佛陀释迦牟尼佛有一些认识;身为一个佛陀,我们所谓的佛,当然是所谓的一切智者,他对诸法的实相是通达的,所以他所讲出的话是真实语。真实语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它不增不减。他讲出这句话来描述这个相貌,这个相貌它不增加一点,也不减少一点。这些的能力,佛弟子里面就做不到。
你譬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弟子当中是神通第一。比如说在毗舍离国,有一次目犍连尊者他在印度的小国家叫毗舍离国。印度当时有十六个国家,它不是统一的状态。那么他在毗舍离国结夏安居的时候,遇到了旱灾,好多天都没有下雨;这个时候很多弟子就去做法会,有些外道就找外道的法师做法会。佛弟子就跑到僧团来,就请教目犍连尊者,说我们这些农作物都没有这个水,都没办法过活了,您老人家看看,这个旱灾还要维持多久。
那目犍连尊者他入禅定以后观察,他说这个旱灾七天后就解除了,大家很高兴,七天也不是很久,大家就回去了。但是七天以后还是没有下雨,那么弟子们就开始讥嫌,说这个目犍连尊者打妄语。那么就把这个事情,比丘去托钵的时候听到这个讥嫌,回来就告诉佛陀。佛陀就出来澄清说,说是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因为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观察当时的因缘,的确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云层飘过来。那样的一种速度,七天后到达毗舍离国,开始下雨。他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在云的飘的过程当中,阿修罗王突然间生气了,他用手把这个云拨走了,这个因缘被破坏了,所以目犍连尊者他没有打妄语。
所以我们看经论上,你会知道,其实很多的弟子讲话,都会有一些跟事实有出入。当然这个不是他道德有问题,他没有说谎,这个不算说谎,因为他没有打妄语的心情。但是他讲的话就不能当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但是诸位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皈依佛陀,我们要相信一件重要的事情,佛陀在表达事情的真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佛陀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有变数,佛陀不回答,就是置答,置就是放置,这件事情佛陀不回答,佛陀知道这当中还有变数,就是诸法因缘生,这个因缘还没有决定,所以他不敢为任何事情,做任何的预言。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了。佛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所以我们读经论你会发觉,佛陀的情况如果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不决定,但是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值得你相信了,因为佛陀的智慧没有错谬,佛陀的道德没有错谬。所以我们今天,刚开始会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当作我们一个真实的皈依处;我们刚开始的第一个信息,是来自于佛陀在经论上的开示。我们对佛陀有信心,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要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现生业障消除,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是正确的。那么这是第一个回答,就是依止佛陀的圣言量,尊重我们的传承。
再看第二段,当然这样的一个信心,应该是偏重在仰信,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当我们在学佛的时间久一点以后,我们应该要再进步,对于经论的学习要更深入,我们会得到第二个重要的信息,对弥陀的信心会更加的强烈。看第二段: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那么第二个理由,就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会知道一些差别的因缘。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经常说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那么“阿弥陀第一”,他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弥陀的本愿功德殊胜。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这件事情对我们众生的临终接引,有一种强大的力量。特别是临终的十念往生,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那么这个本愿的摄受对我们是非常重要。基本上在十方的佛土当中,其实每一个国土都很庄严,药师佛的国土,阿閦鞞佛的国土,乃至于弥勒净土,都很庄严;但是我们选择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个十念必生。
因为其他的佛土,你要去,你必须要凭你自己的本事去,没有哪一个佛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没有这种事情。比如说我们今天去见一个长老,去见忏公长老。去见忏公长老,你要亲自到台湾去见他,他不会从台湾到新加坡来见你的。所以这个弥陀本愿的摄受,对我们一个临命终的人,在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有弥陀的现前的开示慰导,这个接引的功德,这一点是殊胜的。这是我们选择弥陀当我们皈依处的第一个理由,他有这个本愿的摄受。
第二点、阿弥陀佛有这个光明的摄受。在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个相,这个相好;一一相有八万四千个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的光明。这个光明是用来做什么用途呢?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他有这种光明的摄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