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仍旧能听得清楚:
——“除了你的事。”
赵家荣站在门口,扶着门框,但没进来。他看了眼坐在床上的麦冬,又看了看他手里捏着的手机,伸手在门边的柜子上,摸起一把手电筒。
“没事,你继续打。”他扭头出门。
屋子很小,哪怕人只是在门口短暂一站,麦冬还是闻到了淡淡的酒精味。
他麻利地下床,穿好鞋,快速披上外套的时候,眼睛紧盯着窗户外面,两个人的影子。
随后抓起手机放到耳边,不顾那边的人还有没有再说什么:
“挂了。”
。
院门外,握着手电筒的男人个子瘦高,微驼着背。
他穿着一件很旧的军大衣,袖口的布料磨破了,露出一些棉絮,衣摆上有很大一块明显的油污。
麦冬慢慢地从他后背靠近,待走进了,他转过头,吓了一跳的样子。
“哎……”
声音轻而慢,中气不足,甚至像是故意,怕打扰到别人似的。
麦冬看到他的正脸。
“饱经风霜”这四个字,或许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因为那是任何一个看到他的脸的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的。
可以想象他年轻时候,或许是一名老师,拥有俊朗的模样和儒雅的气质,夹着课本,玉树临风,站在讲台上微笑,又或许是一名机关职员,安静地坐在桌前,肩背笔直,用钢笔勾画文件。
麦冬不知道为什么只看一眼,就会对这个人生出如此之多的联想。或许是因为存在他身上的那种,强烈的反差。
让人不由得去猜测他的故事,因为若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这反差就难以自洽。
他脸上的皱纹很深,密而杂,像团团解不开的乱麻,眼睛陷下去,脸颊也陷下去,只有挺立的鼻子和突出的唇峰,能提示出他过去的风采。
满面愁容,身材枯瘦,直不起来的后背,像是被一座山压过。
皮肤灰黄,应该不是因为门灯昏沉的光;喉结很突出,稍微一动,脖颈更显干瘦;短短的发茬像秋后毫无生命力的干草,只是颜色不同,是几乎全白的。
可是听声音,他也就三四十岁。
他转过身,换了一只手拿着电筒,打量了麦冬,脸上露出一点微笑,“你是……”
光柱摇晃,停在旁边的脏而破旧的卡车底盘下面,一个人平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