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12章 文工团和现世报

第412章 文工团和现世报(1 / 2)

第412章文工团和现世报

宿州的战役由夏煜策划,俞通源负责总指挥,共调动了四个师,五万余人参战,而赵均用总共也只有三万兵,还分散在各地,核心的宿州也只有两万兵,且粮草一直不怎么充足。

战役一开始,圣武军这边就打出了摧枯拉朽的气势,外围那些城池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有傅友德和李喜喜这些徐州老将的招降。

距离濠州最近的五河只有两千人驻扎,俞通源亲自带着一个师将五河团团包围,都还没正式动手,五河就直接降了。

因为五河离濠州最近,之前圣武军与徐州的交易也都是在这里进行,可以说除了徐州集团的高层,就属五河这里的徐州兵最清楚圣武军的实力,他们早就听说圣武军打下了江南,现在有钱又有粮,去岁年末还迁来好多江南的分地移民,都是圣武军新编部队的军属。

这次打完东征战役,给迁来的新移民军属发赏赐和抚恤,也让五河的徐州义军看的眼红,他们早就在想,要不投了圣武军得了,这下终于能得偿所愿,那还打什么打,五河基层的那些士卒,甚至比他们的将领更不愿意抵抗。

最西面的蒙城也差不多,那里是徐州义军、圣武军、和刘福通部的三方势力交界处,也是三不管地区,只驻扎有一千人,被张龙带着一个骑兵团就轻松招降。

张龙甚至允许蒙城守将仍驻蒙城,只要改旗易帜,归附圣武军,等候整编即可,而且整编时也让他跟在徐州老将李喜喜麾下,这让守军彻底没了心里包袱,不用担心今后被针对,也不用担心圣武军其他部队排挤,于是留在原地老老实实的改旗易帜,等着李喜喜过来接收。

而傅友德这一路本就是徐州老将,徐州的兵,他们从天长出发,一路经盱眙、虹县(泗县)、灵璧,连过三座城,全部直接招降,看来赵均用火并彭大的事,在徐州内部也是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有傅友德这样的自己人招降,这些外围城池几乎是一边倒的归顺了圣武军,李喜喜也沿路挑选精壮,组建他那个新师。

北路的毛贵则是带领自己的51军主力,从徐州直接南下,逼近宿州,最后四路大军于三月十五兵在宿州城下会师,五万多大军把宿州团团包围,开始稳扎稳打的在城外筑造炮台。

彭早住整日在城外破口大骂,说赵均用丧心病狂,为了兼并夺权,对同袍不择手段,痛下杀手,昔日他父亲彭大跟芝麻李、赵均用一同起事,还是徐州创业八人组之一,最后没死在元军手里,却死在赵均用手中。

然后他又四面招降赵均用手下的兵将,对他们说今日赵均用敢火并自己父亲彭大,明日你们跟着他,若是惹恼了他,他也能火并你们,跟着赵均用没有好下场。

这一番劝降顿时说的城中守军士气动摇,也把赵均用骂的破了防,当晚赵均用派自己的义子赵琦和赵理出城夜袭圣武军大营,结果城外早有准备,赵琦被傅友德阵斩,赵理被生擒活捉,出城夜袭的数百人也被全歼,这下更让守军士气大跌。

第二日正式开始攻城,城外炮台上的火炮的一响,顿时打的城头守军四处躲藏,南北东三面早就准备好的精锐甲士趁机掩杀,几乎没费多大力就登上城头,城内守军在徐州老将的招降下,也成片的投降做了俘虏。

赵均用见大势已去,带着财宝和亲信骑兵从西门突围,圣武军这边虽然围三阙一,但早有张龙的一个骑兵团在西门外埋伏,四千多精锐骑兵,还人人配有短燧发枪,用来打赵均用几百骑都有些大材小用,很快就将这厮击毙马下,剩余骑兵也没一个能逃出去。

此战过后,鲁锦立刻派出大量官吏,都是这次科举刚刚选拔的知县、主簿、县丞等人,进驻宿州及附近的各个城池正式建立政权。

赵均用麾下的三万士卒被全部收编,这厮的亲信部下也被杀了上百人,几乎清除殆尽,剩下的普通士卒,李喜喜从中挑选了一万多名精壮,组建成他的133师,被挑剩下的老弱也被整编成一个农垦师,准备带去中原方向筑城屯田。

消灭了赵均用,正式收编了他的部队,李喜喜的133师归建,庐州方向的第四方面军也就算人员齐备了,战后毛贵带着51军回徐州,归第二方面军序列,傅友德和李喜喜则是带着两个师去了庐州,归俞廷玉的第四方面军管辖,正式开始训练备战。

而在建康的帅府这边,鲁锦除了在关注五个方面军的整编和训练外,也在召见金华的陶广义派来的使者。

陶广义找的使者是陶氏书院的现任山长,也是他同族的叔叔陶启贤,毕竟背叛朝廷,主动跟反贼约降这样的大事,还得是有血脉关系的自家人出面,他才能放心。

陶启贤这人四十多岁,因为家里有钱,保养的好,看起来还是壮年,须发乌黑,留着三撇长髯,一副大儒模样。

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约降,陶家没必要派这么一位顶梁柱来,前线敌军约降这种事,就算郭子兴决定不了,最多报到杨璟那里,他也能做主,主要是这次传到金华的,不止有北边脱脱被贬的消息,还有鲁锦在浙东推行新政的消息。

陶氏也是金华的大地主,投降可以,但他们也担心鲁锦今后一样在金华搞阶梯税,那他们陶氏也得被逼着分家析产,这当然是陶氏不希望看到的,一旦分家,整个陶氏也就散了。

在鲁锦的阶梯税下,今后这些大氏族基本不可能再有发家的机会,所以陶启贤也想来亲自看看,看一下鲁锦的新政在浙东执行的怎么样,如果遭到百姓的强烈反抗,四处都在暴动,他自己在浙东都站不稳脚跟的话,那陶氏也就没必要投降了.

只是陶启贤这一路走来,从金华到杭州,再走嘉兴到苏州,最后到建康,几乎是逆着东征的路线重走了一遍,却并没有看到如他想象的那般四处暴动的景象。

整个浙东给他的感觉,就是各个城池的驻军都很多,而且圣武军的披甲率也很高,几乎亲眼验证了那个‘三十万大军协助推行新政’的传闻,浙东各城有那么多驻军在,那些地主就算想造反也难,所以并无暴动发生。

再有就是现在正值春耕时节,一些在官田中耕作的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都很高,陶启贤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鲁锦的官府给官田减了一成租子,佃耕官府的官田只需交四成,百姓因此对新来的官府非常拥护。

路过一些乡镇时,还能看到有些残疾的退伍军人,带着各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武艺和军阵,这些士卒没有甲胄,甚至连统一的军服都没有,穿的五八门,训练起来却一丝不苟,带队的军官也像是真正打过仗的人。

跟护送他的人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鲁锦的帅府建立的内卫军,类似前宋的厢军,但和宋朝的厢军兵源不一样,宋朝的厢军好多都是贼配军,要么是招安的反贼。

而鲁锦的内卫军却是从编户的百姓中抽丁组建,每个村出十几个人的样子,都是有家有产的良家子,听起来又像是唐朝的府兵制,但和唐朝的府兵还是不一样。

唐朝的府兵是世兵,一旦被选入府兵,几乎就要长期服兵役,而鲁锦的内卫军是有退役制度的,现在用的是三年兵役制,且内卫军平常不用离开所在的县辖地,几乎就是在本地服役。

不过现在也没什么军饷,只有在外勤任务时,比如帮野战军押运粮草,或者帮野战军填兵线守城,这种时候才会发行饷,用现代话说就是外勤补助。

这种兵役制度让陶启贤觉得十分诧异,陶氏本来就是婺州路的世袭万户,也算是将门世家,对军队这一套很是熟悉,陶启贤很敏锐的察觉到,鲁锦的这个内卫军制度很不划算,尤其是退役制度,总共三年兵役,好不容易练成精兵了,然后你让他退役了,这不玩呢吗,这样的兵练成了能有什么用

而且三年兵役制,意味着每年都要退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刚来的新兵,真正顶用的,其实也就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这简直太浪费了。

而鲁锦搞内卫军的初衷,本来也没指望用他们打野战,内卫军就是武警,用来内部维稳的,这样可以承担一部分国防任务,降低野战军的在编人数,节省军费开支,而且他定的这个三年兵役制度,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内卫军征兵几乎是以17岁的男子为准,第一年入伍先训练军事技能,然后上部队里的扫盲班,学习文化知识。

第二年减少军事训练,开始在本地的官田(内卫军农场)劳动,学习新作物种植,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牲畜养殖,牛马驴的饲养,还可以根据兴趣,在农场学习一门手艺,比如铁匠,木匠,泥瓦匠,或者屠宰牲畜,做菜也算。

这样等这批兵退役后,立刻就能回家推广新作物种植,而内卫军的征兵又是从各村抽丁来的,这样就能保证每个村都有一批年轻人会种新作物,对于美洲作物的推广十分有利。

第三年开始正式执勤,本地县城的守城,重要交通节点的巡视,看守监狱,去各村收税,协助警察系统抓捕罪犯,或者剿匪,将来要是修了电报线之类的,也可以每个县编一个连的内卫军专门巡视检修电报线路。

干完这一年就能退役,有立功表现,或者学习好的,也能由组织推荐报考军校,或是想当职业军人的,也可以申请补充进圣武军的野战军序列。

鲁锦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向社会大量输送军地两用人才,同时也是建立了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另一条上升渠道,另外也是为了配合他的工业化设想。

最新小说: 被绿后:我一天一百万生活费 开局退婚抄家?我靠蜀锦逆袭首富 八零:换嫁小渔村,我成全家团宠 风舞南诏 我在港娱吃瓜看戏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公主在上,太傅别乱来 这个识别万物错的太离谱了! 斗罗龙王之九龙破渊 起源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