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412章 文工团和现世报

第412章 文工团和现世报(2 / 2)

内卫军既承担了一部分国防任务,还能在军队里扫盲,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学到一技之长,退役后可以加速建设农村,城里的市民兵退役后也可以凭学到的手艺找一门营生,或是去当建筑工人,或是进工厂当工人,这些有纪律有文化的退伍士兵,绝对是当工人的最好人选。

陶启贤单纯从练兵打仗的视角来看,那内卫军制度当然不划算,但他又怎么知道鲁锦的真正用意呢。

而且他还从中看到了隐患,这种兵役制度,每年都会有一批退伍兵流入民间,这些人可是受过正经军事训练的,如果这些人造起反来,那破坏力绝对比普通的农民起义更大。

而鲁锦想的却是,这样能藏兵于民,民间充斥着大量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壮,这些都是潜在的预备役,等需要暴兵的时候,随时可以从民间征召大量有军事技能的兵源,相当于国家动员体制。

不过以中国统一后的实力,真到了需要动员兵上战场的时候,可能主力的规模都有几百万了,毕竟圣武军野战主力加上内卫军都有上百万,真不知道什么样的大战,能到需要动员兵的份上.

陶启贤怀疑这些退伍兵可能会造反,但是等他走到无锡的时候,却看到了令他觉得十分恐怖的一幕,原来是武院军教司的文工团,被派到浙东各地巡演的。

文工团每到一地,先给圣武军主力演出,然后再给当地的内卫军演出。

古代本就没什么娱乐活动,一听说有免费的戏看,四里八乡的百姓都跑来看戏,演出时如果有附近的百姓过来看戏,他们也不驱赶,任凭百姓一起观看。

演出的剧目都是施耐庵按照鲁锦的意见编的样板戏,什么《窦娥冤》,突出元廷官吏腐败昏庸的,什么《白毛女》,突出包税士绅恶行,找百姓多收税的。

还有《赶驱口》,讲色目商人替鞑子皇帝放阎王债,最后把良民百姓逼成驱口,卖身为奴的,还有出《迎天兵》,讲的是受尽压迫的百姓迎来圣武军,翻身过上好日子的。

最后还有一出压轴的大戏,剧名叫做《苦鸳鸯》,讲的是大宗族的旁支小姐,跟普通农民穷小子的狗血爱情故事,不过爱情故事只是个幌子,内容主要是揭露以前元朝的税收政策,元朝明面上收税确实少,可是包税商和几十种税目特意抽取的方式,实际上收起来更多。

期间再穿插大宗族的土地兼并,害的普通农民沦为失地佃户,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惨,而大宗族却凭着各种权势,大肆兼并,掠夺小民的土地,对宗族内部还实施对内压迫,哪怕是旁支的女子,也不允许嫁给普通农民,旁支的庶出男子若是做了官吏,也得被逼着帮宗族做坏事,最后被朝廷查出来,还要旁支的这官吏锒铛入狱,不许出卖家族。

圣武军来了之后,推行九等阶梯税,大宗族为了不交重税,只能被逼着分家析产,从此大宗族的旁支庶出获得了解放,所谓的士绅豪强,有阶梯税压着,也不能再兼并土地。

农民穷小子男主参加了圣武军,分得了五十亩田地,按照九等户划分,他只需交百分之十的轻税,女主家的大宗族,因为被重税逼着分家,也成功脱离宗族,女主家里分到几百亩田,又分给了她几个哥哥,原本的大宗族旁支,现在沦为和男主一样的普通农民。

然后女主的哥哥考中了科举,还不用受宗族族长的胁迫,帮他们干坏事,男主也在战场立了功当了军官,男女主这对苦命的鸳鸯终于成了亲。

这出戏的主要目的,是演给普通百姓和那些大宗族的旁支庶出看的,让普通百姓知道,阶梯税是在保护他们,防止大地主兼并他们的土地。

让那些大家族的庶出旁支知道,分家析产对你们只有好处,考上科举做上官,脸是给自己家涨的,不是给宗族涨的,今后不用再受宗族族长的胁迫,你们以后能过的比那些所谓的主宗更好,其实就是在诱导那些大家族的旁支主动去闹,逼着大宗族分家.

这一连串针对性极强的剧目,就好比定向爆破,立刻在军队和百姓中引起极强的反应,演窦娥冤、白毛女、赶驱口的时候,台下的士兵和百姓顿时群情激愤,对元朝和色目商贾,贪官污吏破口大骂,恨不得冲上台去把演怀人的演员当场宰几个。

等演到迎天兵的时候,有些百姓和士兵又喜极而泣,今后赶走了鞑子,迎来了圣武军,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了。

最后的那出苦鸳鸯,又引起军民的大讨论,训导官趁机上台演讲,讲述土地兼并的害处,最终受害的不止有外姓小民,还有那些大家族的庶出旁支。

你以为宗族只压迫外姓小民?放屁!他们仗着宗族权力,压迫自己族人更狠,所谓的旁支,其实跟主宗的佣人也差不多,有些宗族甚至会以族田、学田的名义,从旁支那里‘收税’,旁支家里要是出了人才,被吃绝户,被逼着过继收养的,你以为没有吗?更有甚者,还有什么家法,族规,族长甚至可以对旁支生杀予夺!

所以无论是小民还是大宗族的旁支,只有坚决拥护阶梯税的政策,今后大家才能都不受压迫,谁要是敢抵抗新政,那千千万万的圣武军就要坚决消灭他们!

这番演讲顿时引起台下军民的共鸣,也看的陶启贤心中震撼不已,之前他还怀疑那些流入民间的退伍兵会不会造反,但是看过文工团的演出后,只觉得这种宣传政策的方式太恐怖了。

军民万众一心,士气高昂,他们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如果有地主反动派想要搞破坏,或者元廷再打过来,他们一定会拼了命的把敌人打回去!

从无锡离开,路过无锡的一处乡镇时,陶启贤就再次看到了一出现世报的好戏。

三月份的这次科举放榜之后,陆陆续续的报喜文书传到浙东,有官差敲锣打鼓的到乡下报喜,无锡这里有一户姓祝的大地主,祝氏的旁支子弟考中了进士,被帅府任为知县。

这家旁支得知消息后,立刻找主宗提出分家,主宗当然不同意,于是考中进士的这个旁支,就去官府告了主宗,举报主宗的违法勾当。

大家族的腌臜事多了,只要想举报,几乎没有落空的,比如蓄养奴仆这种事,它可大可小,但只要你想收拾一个人的时候,那就可以拿来当作借口。

无锡知府正愁没处捞政绩呢,收到举报几乎是立刻出动,将祝氏主宗逮捕归案,严刑审讯之下,又逼问出另外几件恶事,原来祝氏不仅蓄养奴仆那么简单,还有私设刑堂,限制人身自由,把家奴打成重伤,最终不治身亡的案件。

这就从蓄养奴仆变成人命官司了,最后祝氏主宗族长直接被判了死刑,主宗的几个子弟被判为从犯,按律流放,祝氏的财产除了一部分查抄充公,赔偿受害人家属之外,固定资产也被官府做主,平均分给祝氏的几个旁支。

而在这起案件中,家里拥有田产数千亩的祝氏主宗,几乎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任由官府处置,坚固的堡垒总是先从内部打破的,这玩意自己家的旁支去举报家主,那几乎谁也跑不掉啊。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不是,先斩主宗族长,这招简直太狠了,而且随着文工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那些样板戏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今后类似的案件只会越来越多。

陶启贤也是看明白了,就鲁锦这一套丝滑的连招,浙东就别想乱起来,而且将来把这一套用在金华,他们陶氏也没有任何反抗之力,甚至如果这次的约降谈不拢,陶氏很可能在军事进攻的时候就被灭了,根本等不到鲁锦的新政

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只能积极配合了,陶启贤也终于摆正了心态,与其跟鲁锦这个怪物对抗,不如想办法趁现在他们家还是元朝的万户,把婺州路卖了换点好处,兴许还能赶上新朝这条快船。

毕竟婺州路的地盘是元廷的,但换来的好处却是自家的,这他还是能想明白的。

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陶启贤终于来到了建康的帅府,得到了鲁锦的召见。

——

ps:我回来了,从今天开始好好更新

(本章完)

最新小说: 一叶知秋:龙城故事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军工霸主从1985开始 入伍被叫三爷爷?司令为我颁军功 此生定不负你 娘娘媚骨天成,帝王将相皆俯首 可以穿书后,我靠捡垃圾赚翻了 1991?????? NBA???????????? 让你赶工期,没让你名扬海外!